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 大渡口区人民政府 部门街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 动态

大渡口非遗丨“棕编”一叶载匠心,巧手变出 “动物世界”

日期: 2021-08-27


棕编是以老棕叶和棕叶芯为原料,经过重重工序,所编制而成的手工艺品,是一项兼具实用和美观性的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

平凡苍翠的棕榈叶一弯一绕,一重一叠,轻易变出千姿百态的作品,令人眼前一亮、叹为观止。

大渡口棕编历史溯源

棕编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作为我国一种传统工艺品,承载了我国宝贵的传统技艺及审美价值观念。它是汉族流传已久的一项民间手工艺,其起源已无从考证。《诗经·小雅·无羊》中写到“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 这表明棕编在中国已有相当漫长的历史。

四川新繁棕编    

同时,棕编还因其材料易于取得,用途广泛,在民间一直广为运用。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写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棕编已鲜少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而更多地作为民间工艺品出现,用于人们观赏,因此在全国各地都有棕编工艺品的一席之地。

大渡口棕编技术工艺

巴蜀地区一直以来就有棕编技艺的流传。上世纪60年代,大渡口的民间棕编艺人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编织经验,并观察虫、禽、兽的形态动作,对棕编技艺进行了总结创新,编出鹅鸭、鹦鹉、袋鼠、梅花鹿等形态各异的动物。近年来,大渡口的棕编艺人又将棕编进一步改良,改单脊对单脊缝合法为双脊锁折法,改单工件为前后双工件。编制出蚱蜢、螳螂、骆驼、龙、虎等动物,所编制的作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富有动态感。

大渡口棕编传承概况

大渡口棕编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谢晓,他采用编制的原料都是在家附近就地取材的老棕叶和棕叶芯。经他巧手制作的棕编动物,不仅形神把握俱佳,还不会变形,可保持原样存放多年。

近年来,谢晓在传承基础上,也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艺创新手法,让传统的棕编作品更加生动传神。

除专研棕编技艺外,大渡口棕编技艺的传承人谢晓还积极参与各类非遗展示展销活动,将棕编技艺带到学校、基层、商圈,让大渡口的棕编在更多更广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大渡口棕编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    大渡口棕编参与非遗进基层活动    大渡口棕编参与“重庆非遗嘉年华”活动    

大渡口非遗保护与传承

今天,虽然棕编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已逐渐被其他更加现代化的用品所取代,但作为一门传统的手工艺,它将被保护,被传承。

棕编技艺将继续在大渡口的土地上发扬壮大。《大渡口棕编制作技艺》在今年被评为大渡口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同批入选的项目类别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包括《大渡口娄氏二胡弹奏》《虞山派古琴艺术》《大渡口棕编制作技艺》《胡琴制作技艺》《虞山派古琴斫琴技艺》《点京红厨香肠制作技艺》《知墨黄酒酿造技艺》《张氏堂垚艾灸法》《阳伞脊柱调养法》等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目前,我区共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