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重庆市文化与旅游发展委员会公布了《重庆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417处,我区有5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入选。这5处里,相较于大家耳熟能详的重钢烈士纪念碑、钢花影剧院、重钢红楼、重钢白楼,一道入选的巴县跳磴党支部活动点旧址,在这之前还不怎么广为人知。
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发生过一些什么样的故事?日前,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实地寻访巴县跳磴党支部活动点旧址,穿过历史的烟云,为你揭开其神秘面纱。
乡绅茶馆 曾是革命据点
据区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国洪介绍,2020年来我区组织开展了全区革命文物专项调查工作,经多方考证,巴县跳磴党支部活动点旧址的前身是白沙沱当地陈姓乡绅开的一家茶馆,这间规模并不大的临街店铺,曾是著名革命烈士伍时英从事地下革命活动的据点。
伍时英(1903—1949),土生土长的跳磴镇人。1925-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入中国共产党,是原中共巴县集思镇区委委员,省委交通员,跳磴支部书记。他以小学美术老师等职业作掩护从事地下党工作,曾留下过夜行两百里张贴革命传单的传奇,被誉为“飞毛腿大侠”,后被捕关入渣滓洞囚禁。1949年11月27日,伍时英在掩护同志越狱时,不幸中弹牺牲。
沧桑老屋 保护刻不容缓
11月22日,记者乘车来到小南海水泥厂公交车站,再顺着石阶拾级而上,就来到了跳磴镇白沙沱社区。社区街道两侧开着几家店铺,社区居民悠闲地坐在条凳上闲聊。不远处,位于白沙沱社区新华正街路口转角的21号房屋就是巴县跳磴党支部活动点旧址了。
这是一间面积约六七十平方米的老房屋,原本老旧的青瓦屋顶,已改为蓝色的彩钢棚,斑驳的砖墙写满历史的沧桑,老旧残破的木门紧闭着。正前方悬挂着横幅:“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保护文物刻不容缓。跳磴镇党委、政府宣”。
透过木质门窗的缝隙望进去,昏暗的室内灰尘满布,堆放着一些杂物,木制楼梯、栏杆述说着年代久远,记录了历史沧桑。
九旬老人 讲述当年故事
文物不会说话,还好,通过区文物管理所,记者了解到,当地还有一位今年91岁的老人伍生国,对于巴县跳磴党支部活动点和伍时英的故事比较熟悉。
在伍生国家里,记者见到了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记者表明来意,和他提起伍时英时,老人一下来了精神,十分骄傲地说:“我知道他!他和我爸伍树林是同一辈的朋友!”
伍生国老人回忆,伍树林与伍时英经常一同赶集,因为伍时英人高马大,走路飞快,伍树林总是气喘吁吁地在后面追。伍时英走着走着望不见伍树林,总要回头来找人。所以后来伍时英就换伍树林走前头,免得对方再走丢。
伍时英与其他共产党员常在白沙沱的茶馆二楼秘密开会,一楼就是寻常的茶馆。每次开会,他们会派个人在二楼窗户边蹲点把风。有时还会有联络人来一楼传递情报,如果来人将盖碗茶的茶盖朝外斜靠在茶托上,这意味着有人马上要来搜查,小二看见了,就会立即通知楼上开会的共产党员赶紧撤离。
薪火相传 传承红色基因
区文物管理所也曾对跳磴、铜罐驿了解伍时英生平事迹的居民做过口述资料访谈收集。伍时英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以因地制宜的组织形式开展活动,领导动员当地进步青年,传播革命思想,使地方党组织隐蔽了精干,积蓄了力量。区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国洪说,“旧址的发现对研究大渡口区党的基层党支部建立和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现在,巴县跳磴党支部活动点旧址已列为重庆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下一步,区文化文物部门将继续大力推进重点革命文物保护修缮,启动实施巴县跳磴党支部活动点旧址修缮保护工程,并结合文旅项目,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