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庆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大渡口区,来自中国日报、中国环境报等媒体的10余位记者前往大渡口区重庆工业博物馆、心湖公园等地,实地探访老工业城区如何实现“破茧蝶变”。蒸汽机、车床、机车依次排布,诉说着重庆的工业历史。当天,采访团队首先前往大渡口区重庆工业博物馆,了解重庆在污染地块治理方面的创新举措,积极推动工业绿色转型的故事。“百年重钢”源于清末汉阳铁厂,抗战时期西迁至重庆,以其厚重的历史底蕴成为重庆尤其是大渡口人共同的工业记忆。活动现场,讲解员详细介绍了重庆工业历史。
2011年,重钢大渡口老厂区完成环保搬迁,遗留大量滨江土地资源待修旧利废。如何才能让闲置资源找到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大渡口区将土地生态治理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及城市更新发展相结合,依托重钢原型钢厂部分工业遗存,打造以重庆工业博物馆为核心、融合文创文旅多元业态的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大渡口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宁表示。
污染地块修复、打造文化项目……近年来,大渡口将重庆工业博物馆打造成了首批国家工业遗产项目、第七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国家工业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从‘工业锈带’到‘人文秀带’,钢城蝶变的故事就是群众不断获得幸福感的故事。”刘宁说。在重庆工业博物馆,参与采访的记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中国日报记者侯黎强看来,大渡口区的发展模式承载着当地的文化,不仅具有生态、经济意义,还“活化利用”工业文化,吸引了“90后”“00后”的目光,增强了文化的传承性。近年来,大渡口区还陆续实施了系列城市建设、生态综合提升工程,其中,口袋公园是重要项目之一。
“所谓‘口袋公园’,是指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大渡口区城市管理局局长张宗伟介绍,近年来,大渡口区利用城区高楼大厦之间“巴掌大”的边角地、零碎地、闲置地等,见缝插针布局建设了贴近市民生活的城市微空间。
坐落于大渡口区双园路的心湖公园内,湖水碧绿,环湖步道上,跑者不时穿行而过,一旁的“口袋广场”上,老人们正惬意地打着太极……“这里改造前,淤泥阻塞、污水横流,让周边居民叫苦不迭。”张宗伟介绍,通过截污清淤、改造环湖步道等方式,这里逐渐成了市民享受生态之美的首选地。
“从早上的晨练到黄昏的徜徉,从崖线的半山到街边的空地,从老城的旧巷到江边的河滩,口袋公园始终围绕在我们身边。”大渡口区市民黄文莉说。
如今,大渡口区已建成口袋公园32个,“巴掌地块”如今已成了“邻里生态会客厅”。
在心湖公园内,采访团的记者不时拿出相机,按下快门记录眼前的城市生态画卷。
“上午我们见识了‘工业遗产’绿色转型利用,成为城市文化地标的‘蝶变’故事,中午我们又探访了一座曾经的工业城市,逐步向绿而行,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特色做法,加深了我对生态文明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新黄河北京新闻中心记者李运恒说。
采访结束时,口袋公园中仍不时传来市民的欢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