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部门街镇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渝快办 政民互动 招商引资 魅力大渡口 数据发布
[ 索引号 ] 11500104009286420B/2021-00103 [ 发文字号 ] 大渡口府发〔2021〕17号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结果查询、公示
[ 发布机构 ] 大渡口区发展改革委
[ 成文日期 ] 2021-08-17 [ 发布日期 ] 2021-11-23
[ 索引号 ] 11500104009286420B/2021-00103
[ 发文字号 ] 大渡口府发〔2021〕17号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结果查询、公示
[ 发布机构 ] 大渡口区发展改革委
[ 发布日期 ] 2021-11-23
[ 成文日期 ] 2021-08-17

重庆市大渡口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重庆市大渡口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重庆市大渡口区科学技术局

20218



一、科技创新回顾与面临的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回顾

1.发展成效

2.主要问题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1.面临的机遇

2.存在的挑战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技术创新,高质量推动产业发展

1.以技术创新支撑大数据智能化布局

2.以关键技术研发推动环保产业升级

3.做强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链

4.推动文化休闲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

5.培育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新动能

(二)加快集聚用好创新力量,高效能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1.实施科技企业成长工程

2.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3.加速汇聚高精尖缺人才

(三)加快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高水平强化创新支撑

1.强化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2.推动研发链条的网络化衔接

3.搭建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4.切实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5.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6.深度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

(四)加快推进双创环境优化,高品质服务创新创业

1.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2.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

3.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五)加快推动创新生态赋能,高效率保障科技创新

1.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2.持续推动科技金融发展

3.加强科技普及宣传力度

4.推动科技创新服务民生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统筹协调机制

(二)完善政策激励机制

(三)强化投入保障机制

(四)完善监督考评机制

(五)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1


十四五时期,是大渡口区抢抓新发展机遇,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大渡口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对谱写大渡口区高质量产业之区、高品质宜居之城发展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重庆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和《重庆市大渡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大渡口区委关于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等文件,特制定本规划。

一、科技创新回顾与面临的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回顾

1.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大渡口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奠定了十四五科技创新的坚实基础。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提高至3.98%,为全市平均水平的2倍、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企业、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等指标均超额完成。

1 “十三五时期大渡口区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十三五目标

十三五初期

2020[]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5

2.3

3.98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5

12.11

19.36

科技型企业(家)

300

64

301

高新技术企业(家)

80

30

92

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个)

40

17

47

产业创新发展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了以大数据智能化、生态环保、大健康生物医药、文化休闲旅游产业为支柱的新兴产业格局,“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2.5%。成功打造国家环保产业发展重庆基地、重庆精准医疗生物产业科技园、海康威视智能安防产业园等产业创新发展载体,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重庆市医疗器械放管服服务中心等产业研发、服务平台相继落户,为产业创新提供了强力支撑。

创新主体集聚提质增速。培育科技型企业301家,年均增长50.9%,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70家,年均增长18.1%。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2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3家,分别是十二五末的2.6倍、2.0倍。培育主板上市科技型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科技型企业3家、重庆OTC科创板挂牌企业20家、高成长性科技企业17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平台30个,全区市级及以上各类研发平台累计达47个。培养重庆英才创业领军人才12名、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6个。

创新投入及产出增长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区财政科技支出累计达到1.9亿元,撬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累计达到50亿元,占GDP比重由2015年度的2.14%提升至2019年度的3.98%。全区拥有发明专利713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9.36件,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86倍,开发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产品342件。企业承担市级及以上科技研发项目118项,争取财政科技资金8956万元,相关项目分别获得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打造创业苗圃+企业孵化器+产业加速器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市级众创空间9个、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市级特色科技产业园1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示范园1个。全区获批国家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建桥工业园及跳磴镇全域成功纳入重庆高新区拓展园。出台《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科技型企业的实施意见》《大渡口区支持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扶持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十七项措施》等政策文件。组建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补偿基金,帮助60家科技型企业获得信用贷款10507万元,引导发放商业贷款3201万元。创业种子基金为7家企业提供270万元支持,环保创业种子投资基金累计为13家企业提供670万元支持,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累计为95家企业放款8674万元。

2.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大渡口区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四大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创新链还未完全成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未完全建立。二是优质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有待增强。缺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精尖缺人才、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等,对科技创新资源的吸引、集聚不足。三是创新主体培育力度有待强化。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绝对数量在主城都市区中排名中下游,仅1家企业在主板上市、3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科创板、创业板上市企业为零。区内无事业类型科研院所,无高等院校。四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链条有待健全。缺乏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创新资源市场配置效率不高,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有待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全球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科技创新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大渡口区科技创新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1.面临的机遇

一是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重塑产业新体系。当今世界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正在重塑未来产业体系,同时也为我国科技跨界融合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大渡口区应把握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完善科技有效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机制,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遵循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区域创新路径,探索建立全新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高质量发展战略催生技术研发新需求十四五时期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等方面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在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科技创新面临新机遇,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科学、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已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基石。大渡口区应围绕重点产业,强化大数据智能化、生态环保、大健康生物医药等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力度,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重点产业创新生态圈。

三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构建创新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国家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的又一重大部署,将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重庆战略优势显现,在政策、投资、项目等方面面临诸多利好机遇。同时,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为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资源配置、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提供了助推剂。大渡口区应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布局,把握中心城区城市和重庆高新区大渡口拓展园发展机遇,聚焦四大支柱产业,优化区域创新资源配置,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2.存在的挑战

一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再加上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导致我国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将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同时,科技创新发展格局逐渐呈现多级化趋势,面临的资源要素约束更加紧迫,国际间科技合作不确定性持续增大,给大渡口区政府、企业开展国际间科技合作带来新挑战。

二是我国传统产业优势逐渐弱化,经济运行仍面临下行压力。当前,在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过程中,我国发展整体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生产力布局不优、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同时,经济下行给大渡口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创新升级、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重点产业创新链等带来了潜在压力。十四五时期,如何壮大支柱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能级和市场竞争力等成为了大渡口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工作中的新挑战。

三是重庆“双城经济圈”战略引领下,各区县创新要素竞争趋势明显。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各区县围绕助力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集体发力,根据自有优势加速聚集创新资源,大渡口区如何在创新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四大重点板块基础上,处理好与各区县、园区相关产业既竞争又协同的关系,是十四五时期大渡口区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贯彻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区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工作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把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作为主目标,把融入全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工作作为主动力,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战场,把推动企业主体创新作为主方向,把建设高新区建桥园作为主平台,把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作为主抓手,把优化创新生态作为主任务,奋力谱写大渡口区高质量产业之区、高品质宜居之城发展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导向功能,加快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技术创新系统性,推动平台、人才、政策向企业倾斜,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坚持高点定位,重点突破。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做实做优产业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局部突破带动全区科技自立自强水平的整体跃升。

坚持协同开放,集聚资源以更大的格局、更广的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主动融入全市创新发展格局和重大创新战略部署,着力强化协同创新,推动创新要素集聚流动,打造开放水平更高、创新活力更足的创新创业示范区。

坚持深化改革,体制创新。遵循科学研究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创新发展规律,深化科技项目、科技人才、科技投融资等有关体制机制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才、项目、资金等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全区总体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环重点产业创新生态圈基本建立,产业创新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创新主体活力持续迸发,科技成果转化更加高效,创新体制机制和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初步建成以四大支柱产业为依托的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人文科技融合新城。

——产业创新水平明显提高。聚焦四大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和未来科技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跨越式发展。2025年,科技创新支撑四大支柱产业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一批科技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建成大渡口区环大数据智能化、生态环保、大健康生物医药、文化休闲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创新生态圈。

——创新主体实力不断增强。面向全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地区、全国乃至全球集聚创新资源,不断强化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高精尖缺科技人才的创新主体地位。到2025年,全区科技型企业达到55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5家,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达到90家,专精特新小微企业达到30家、重庆OTC科创板挂牌企业达到26家;规模以上高技术企业工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新型研发机构达到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达到20家,高精尖缺人才总量达到100人。

——创新平台支撑显著提升。推动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进一步增加,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各创新基地和载体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力争实现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市级及以上各类研发平台总数达到60个;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重庆高新区大渡口拓展园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进展。

——创新生态环境更加优化。推动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更加完善,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深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服务更加健全。到2025年,全面升级现有众创空间、孵化器,围绕四大支柱产业新建孵化平台10个以上,市级、国家级孵化(众创)平台累计达到20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5件以上;金融支持基金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总规模力争突破4亿元;引进发展一批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2035年,全区整体创新水平稳定保持在全市科技创新第一方阵,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全市处于先进行列,能够为重庆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2 十四五时期大渡口区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单位

指标属性

2020

2025

1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亿元

预期性

10.08

16.2

2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3.98

4

3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预期性

19.36

19.5

4

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

预期性

47

60

5

科技型企业数

预期性

301

550

6

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数

预期性

70

90

7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

预期性

92

165

8

重庆OTC科创板挂牌企业数

预期性

20

26

9

高精尖缺人才数

预期性

/

100

10

孵化(众创)平台数

预期性

15

20

11

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预期性

52.5

60

12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

10%

三、主要任务

以搭建创新平台、引育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为抓手,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强化创新支撑力度、优化服务创新创业氛围,高质量推动全区产业发展。

(一)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技术创新,高质量推动产业发展

围绕大数据智能化、生态环保、大健康生物医药、文化休闲旅游四大支柱产业,汽摩配、建工建筑等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强化重大技术攻关,构筑大渡口区环重点产业创新生态圈,支撑高质量产业之区建设。到2025年,争取围绕四大支柱产业实施科技项目100项以上,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原创性、领先型产品。

1.以技术创新支撑大数据智能化布局

围绕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加快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智慧园区建设,推动5G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重点领域的综合应用。面向重点产品研发和行业应用需求,打造人工智能数据资源、模型库、计算能力、标准体系、测试评估、信息安全等服务平台。突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重点,集聚高端创新要素;以产业链中技术密集、增加值高的核心零部件为重点,推进智能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大力发展可穿戴设备、消费电子等智能终端产业。实施大渡口区大数据智能化科技专项,支持优质项目申报市级、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市区联合攻关,支持企业在复合型半导体芯片、融合通信模组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有所突破。鼓励大型企业建设人工智能、云计算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智能化装备嵌入式软件,发展智能化工厂系统软件。

专栏1 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创新重点

大数据:实施大数据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科技项目,鼓励支持芝诺大数据、海康威视围绕大规模异构数据融合、分布式文件系统、类脑计算、EB级存储等技术领域,发展大数据的获取、清洗、存储、挖掘、展示和安全等关键技术,突破大数据获取与质量保证技术、存储与管理技术、处理与分析技术。

智能机器人:支持海康威视重庆科技园二期/三期、高新兴车联网产业基地、中威科技西南总部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重钢电子、精耕等企业提升软件技术创新能力。瞄准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市场,聚焦细分市场,引进机器人传感、环境感知和智能认知技术及应用领域企业,积极建立完善软硬件结合的机器人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体系,培育发展一批系统集成和售后服务能力强的工业机器人工程服务企业,推进机器人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5G融合应用:依托重庆高新区5G研发创新及成果转换核心引领发展优势,聚焦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智能安防、智能制造、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依托大渡口区海康威视、高新兴、允升科技、精耕科技、锦声科技、优擎科技等重点企业,围绕5G终端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5G应用软件研发、平台打造等产业链条,共同推进产业链招商、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孵化等工作,着力打造5G应用及产业发展的完备生态。

智能穿戴设备:瞄准以蓝牙5.0等为代表的无线技术,围绕智能手表、智能眼镜、VRAR等多终端,培育研发、生产、销售、体验生态圈,依托智跑重庆”“草莓音乐节”“半马等主题活动,为可穿戴设备创造更多的应用场景,在全市乃至西部地区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生态综合体。

2.以关键技术研发推动环保产业升级

聚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服务业两大方向,推动生态环保产业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推进高新区建桥园绿色制造、循环化改造,打造绿色低碳园区。推动重点行业与高耗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强化固废资源循环利用、污水处理、环境修复等领域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打造全国固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高地。以重庆环保科技产业园为重点,加大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总磷达标排放、烟气多污染物协同处理技术及其集成工艺、成套装备与催化剂开发等关键技术研发力度,推动环保在线监测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展环保产学研技术创新研发,为环保产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及新材料等的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搭建绿色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在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服务业等领域构建环保产业与互联网融合的环保物联网,实现线上精准对接、线下精准布局和精准服务。

专栏2 环保装备技术创新重点

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开展飞灰等危废等离子体熔融处理技术、冶金废料综合利用技术、固废自蔓延热解焚烧技术等资源循环利用研究,推进重点行业的技术升级与结构优化。开展余热、余能、余压利用技术和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研制电力(热电)等高能耗产业的节能技术与装备。

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制造:支持国家环保产业发展重庆基地、建桥C区重庆环保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环保产业基地。鼓励企业研发高效节能设备(产品)及关键零部件,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加速推动降低综合成本。支持企业研发高性能建筑保温材料、光伏一体化建筑用玻璃幕墙、紧凑型户用空气源热泵装置、大功率半导体照明芯片与器件、先进高效燃气轮机发电设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装备、浅层地热能利用装置、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装置等一批高效节能设备(产品)及其关键零部件。

节能环保服务业:研究搭建环保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市场与产业间的互动沟通桥梁,实现供方与需方的精准对接。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业态快速发展,推动节能环保服务商业模式创新,推广节能环保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支持节能环保服务公司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加强污染防治新技术、新产品的科学论证,支持先进可靠适用的环保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3.做强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链

以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重庆精准医疗生物产业科技园为载体,推动大健康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发展,推进国内知名重点实验室、生物医药研发中心等落户。推动大健康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升级,支持大清生物、微浪生物、博艾迈迪森、京因生物、天科雅、德方生物等具有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在科创板上市;重点培育重庆拓谱、德方生物、博艾迈迪森等科技企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着眼产业链强链补链的技术产品,实施大健康生物医药创新发展专项,强化全自动化病理检测、图像智能化识别、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即时诊断(POCT)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精准医疗生物产业科技园企业创新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重点支持原料研发生产项目和体外诊断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推进体外诊断上游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加快质谱仪等高端诊断装备研发生产,建设以IVD为核心的委托生产和公共服务转化平台。加强应对重大疫情医疗设备产品研发,支持具有新靶点、新机制的生物创新药发展,鼓励新型疫苗、新型抗体药物、细胞治疗药物、核酸药物等高端创新产品的研发。加强与市内外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平台、咨询服务机构和聘请专家合作,捕获技术成果转化资讯,吸引项目落地。

专栏3 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重点

检测技术研发:支持引进和培育分子诊断、免疫诊断、POCT、质谱等检测技术研发生产的企业或团队;支持引进以基因芯片、基因测序等分子和免疫诊断技术为核心技术开展传染病和遗传病等疾病检测的企业或团队;支持引进研发和生产POCT仪器或配套试剂的企业或团队,加强对其检测时效性、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培育;支持引进专注于钻研质谱技术等主流技术的企业或团队,推进以质谱技术等主流技术引领未来病原微生物检测金标准的培育;支持迪安医疗、核子等在区第三医学检验机构做特做优。

检测试剂研发:聚焦目前国内主流的免疫类和生化类检测试剂研发生产企业或团队,重点关注引进基于免疫检测技术开发传染病、肿瘤、慢性病、自身免疫病等疾病检测产品的企业或团队。加强对病原微生物抗原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药物浓度检测、自身免疫抗体检测、过敏源检测等检测技术的培育。

基因检测应用服务配套:充分利用国家基因检测应用示范中心核心区政策优势,抢抓新冠病毒疫情防治巨大商机,鼓励新型疫苗、新型抗体药物、细胞治疗药物、核酸药物等高端创新产品的研发,推进基因检测服务配套体系建设。

4.推动文化休闲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

围绕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和南部人文之城建设,推进文化休闲旅游产业跨越发展,突出音乐元素和工业记忆,加快钓鱼嘴音乐半岛、中国钢铁博物馆等、国际小球赛事中心等文体资源数字化发展,将科技融入文旅、体育产业,建设综合性智慧文旅、体育基地,打造多点布局、多线串联的科技文体应用场景。围绕数字文旅、智慧赋能的发展理念,运用人工智能、5GVRAR等先进技术驱动文化休闲旅游产业硬核升级。创新大数据+智能化+互联网模式,推进文化休闲旅游产业科技化、数字化建设进程,加快数字化平台建设,加速实现产业+运营的智慧化发展,打造数字科技+文化休闲+旅游结合的智慧休闲文旅新业态。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通信网络、人工智能、GIS等先进技术为支撑,构建具有大渡口特色的智慧旅游应用体系,打造、唱响智慧自在大渡口智慧旅游品牌。

专栏4 智慧文旅数字赋能重点

智慧文旅技术: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新技术的消费潜能,发挥数字平台在数据整合、内容展示、产品营销、财务管理、客户维护等方面的作用,助力文旅产业全流程、全产业链的数字服务系统构建,加速实现产业+运营的智慧化发展。

智慧景区支撑:支持开展智慧景区(旅游度假区)示范试点,合理布设景区WiFi、景区安全监控、电子票务系统、游客来源统计系统、车流量统计分析系统、电子商务、景区环境监控等设施设备,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优化游前、游中、游后全过程智慧化服务。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支撑以智慧管理中心为核心的管理服务、营销、生态保护三大体系建设,实现资源保护智慧化、经营管理智能化、产业整合网络化,树立先进的管理和科技旅游品牌。

5.培育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新动能

以技术创新支持大渡口材料、汽摩配、建筑、食品等传统产业创新发展。顺应材料产业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以市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为导向,提高材料应用水平,推进材料产业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鼓励汽摩零部件类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加快智能制造升级,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配套研发。推进化石能源近零消耗建筑技术产业化,大力推广应用节能门窗、绿色节能建材等产品。鼓励支持食品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支持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提高精深加工产品和新产品的比重。

专栏5 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升级重点

材料产业技术:支持国际复合开发超细纤维、耐碱纤维、拉挤板材等高端产品,研发太阳能边框、节能门窗等新产品,拓展玻纤在风力发电、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支持中石化润滑油公司加快技术创新,实现乙烯齐聚、高档内燃机油等关键领域技术突破,打造航天润滑油等高端产品。支持重庆钢研所围绕特种不锈钢、高温合金、高强度钢等航空航天领域先进材料,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竞争力,拓展市场应用领域。

汽车摩托车产业技术:积极融入全市汽车、电子两大支柱产业发展格局,重点瞄准整车生产电子硬件配套市场,鼓励在区企业拓展汽车电子车联网产品、汽车电子雷达,以及TFSD智慧存储器等一系列业务,促进大渡口区汽车摩托车产业结构优化、能效升级。

建筑行业技术:推进传统建筑业智能化、智慧化、智造化转型,支持全过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设计施工一体化应用中的使用,鼓励施工人员参与到设计模型的建模过程,实现BIM模型的全过程流转;支持企业采用BIM+GIS技术、BIM+VRBIM+3D打印、BIM智能放线机器人、物联网等智慧建造技术。

(二)加快集聚用好创新力量,高效能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采取政策引导、资源整合等多方举措,实施科技企业成长工程,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引领地位。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创新科技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和服务机制,加速高精尖缺人才引育。到2025年,实现全区科技型企业达到550家,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达到9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5家;力争实现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到5家以上;实现企业科技人员突破万人,高精尖缺人才总量达到100人以上。

1.实施科技企业成长工程

配合市级部门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成长工程计划,建立健全研发组织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推动更多企业成长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支持上云”“上规”“上市建立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体系,优化升级天安T+SAPCE众创空间、重庆微企梦工场等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围绕四大支柱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创业苗圃+企业孵化器+产业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通过并购重组、委托研发、项目申报和购买知识产权的方式,推动更多企业转型升级为科技型企业,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推动科技型企业运用科技成果提升竞争力,优化科技成果源头供给,强化科技成果专业化服务,加快创新产品应用推广。引导区域内科技型企业开展协同创新,畅通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开放渠道,推进相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鼓励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为区内科技型企业提供优质金融资源和专业化服务,系统开展科技型企业挂牌上市辅导,着力培育本土优势总部企业。

专栏6 企业创新引领地位提升工程

科技型企业成长:支持三峰环境、国际复合、中元汇吉、海康威视等重点科技型企业与市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高新技术企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做大做强;鼓励高校院所专家到企业任职,支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转移转化,利用产学研用深度、长效合作促进科技型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帮助企业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制定产品推广策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扩大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现科技型企业倍增式发展。鼓励科技型企业在新经济领域夯基展业、向头部企业扩能升级。

科技龙头企业引育:制定培育科技型领军企业的专项政策,围绕前沿技术、新兴产业、市场需求、人才团队,按照动态管理和精确、集中、持续支持的原则,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型领军企业。采用链式招商、精准招商等方式,加大重点产业精准招商工作力度,加快招引相关领域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扶优做强一批高新技术龙头企业。

2.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聚焦四大支柱产业,瞄准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核心环节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支持其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集聚高精尖缺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一流科研院所、世界500强企业等设立产学研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鼓励支持科研院所或引进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在大渡口区独立设立研发分支机构,探索集聚重大项目创建新型交叉学科产业技术研究院。引导区内科技型企业广泛建立内部研发机构(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研发机构法人化改革,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对区域内科技型企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指导,帮助其解决有关项目审批、投资融资等突出问题。

专栏7 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工程

新型研发机构:结合全市和大渡口区战略需求,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来区建设研发分支机构或迁入研发总部建立新型研发机构;鼓励规上企业内设研发机构独立法人化建设,支持现有独立法人化研发机构通过引进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团队)、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创建新型研发机构。

3.加速汇聚高精尖缺人才

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积极对接重庆英才计划、重庆英才集聚工程等人才项目,办好用好重庆英才大会大渡口分会场、大渡口名校名院人才直通车等引才活动。完善一事一议引才机制、优秀人才发现培养机制、人才项目举荐机制和人才协同共享机制,强化柔性引才用才,靶向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加大杰出创新人才培养力度,落实科技人才启明星专项、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创新支持计划和博汇巴渝·智创未来博士后培养专项。支持科研人员挂职交流,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培养人才,造就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精英及青年科技人才。实施产业人才攻坚专项行动,着力引进四大支柱产业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育一批懂科技、懂产业、懂投资的科技型企业家。健全创新人才保障机制,深入人才一站式服务,完善人才绿色通道,建设人才公寓,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对从事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高精尖缺人才建立分类评价制度,定期开展大渡口区突出贡献人才评选;改进引才效果评价方式,把高精尖缺人才所能创造的经济社会价值作为重要评价方式。

专栏8 高精尖缺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高精尖缺人才引育:以重庆市科技领军人才支持计划、鸿雁计划”“英才计划等相关人才计划的实施为契机,围绕大数据智能化、大健康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以及材料、环保等传统产业,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开发、科技咨询、学术交流等方式,支持三峰环境、中元汇吉、迪安诊断、国际复合等重点企事业单位柔性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团队)。

(三)加快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高水平强化创新支撑

围绕重点领域发展需求,推进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强化研发链条的网络化衔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到2025年,力争实现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4%;引育高端科研平台2家以上,市级及以上各类研发机构平台总数达到60个;实现科技创新支撑大渡口高新区拓展园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1.强化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引领作用,面向产业创新发展需求,聚焦视觉感知、生态环保、工业大数据、玻纤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一批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聚集高端创新资源,争取承担具有牵引性、带动性的市级及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增强技术源头供给。强化与西部(重庆)科学城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协同联动,加快融入全市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动科技企业与区内外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技术工艺产品研发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支持现有企业内部研发机构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软硬件设施建设水平,申报认定为市级研发平台,支持现有市级研发平台升级为国家级研发平台。打造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推动资源流动,分享内部资源,提高创新效率。

专栏9 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化建设

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搭建:增强国际复合玻纤研究、三峰生活垃圾处理等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打造区重点实验室体系;推动中国宝武中央研究院西南新材料研发中心、重庆体外诊断(IVD)产业研究院、太极信创适配中心、质谱技术研发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以区内现有科技研发平台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种类平台之间的融合发展路径;建立大渡口区科技创新平台发展联盟,推动联盟内部信息资源共享、项目联合攻关等制度建设。

2.推动研发链条的网络化衔接

持续引导区内规上企业广泛建立内部研发机构,提升规上工业企业内部研发机构覆盖率;大幅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占比。推进与国内外科技创新优势地区的科技交流、合作研究、创新载体与基地建设,推动各类研发链条的网络化衔接。建立与国内外发达城市创新要素的双向互动机制,推进与新加坡、上海、广东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联合研究计划,鼓励企业通过共同设立基金等方式,吸引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来区发展,通过推进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等行动加强创新合作。探索成立核心技术研发投资公司,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优化创新服务,打通技术产业化的高效转化通道。加大研发补贴支持力度、落实好加计扣除等政策,探索将企业研发投入纳入国有企业年度考核,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3.搭建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落实国家、市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建立多渠道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机制,建立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发现和支持机制。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技术交易提供交易场所、信息平台以及信息加工与分析、评估、经纪等服务。探索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模式,构建互联互通的技术交易网络,推进区域科技创新成果共享,逐步构建覆盖全国、面向全球开放共享的中试平台和网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熟化基地,加强产学研协同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应用,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新兴孵化和加速平台、中试基地和科技成果应用场景。依托全市唯一的医疗器械放管服改革示范区,建立小试、中试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医疗器械成果转化平台。利用智博会等展示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交易。

4.切实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支持海康威视、三峰环境、中元汇吉、国际复合等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市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业为核心、项目为基础”的创新联合体,聚焦“四大支柱产业”创新发展,整合市场、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资源,开展产业链核心“卡点”技术攻关。依托龙头企业组建面向行业共性基础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开发的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技术服务平台,实现创新平台联建共享,共同攻克关键共性技术。聚焦产业核心技术突破、新产品研发、产业链配套等方面,支持重点科技企业广泛参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牵头的项目。通过科技计划项目带动,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创新力量联合参与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实现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和产业技术创新深度融,不断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5.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强化成渝协同创新融合,积极对接成渝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以建桥C区和跳磴镇为主阵地,推动协同创新核心区建设。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利用成渝两地学术和人才资源,加快打造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音乐产业创新联盟等一批协同创新联合体。重点面向成渝地区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引进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合作,争取突破核心技术,开发硬核新产品。引导区内创新主体联合成渝地区高校院所,共同申报实施科技计划专项,强化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与成渝地区科技人才合作,补充完善大渡口区人才引进相关政策,推动科技人才柔性流动。建立健全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重点转化成渝地区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推进军民融合通用技术成果在大渡口区转化。

6.深度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

以科技创新支撑重庆高新区大渡口拓展园升级发展。加快园区传统制造企业升级换代,运用自动化技术、智能化系统,优化升级生产工艺、供应链,着力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园区创新发展能力,引聚创新型企业平台,布局绿色智能创新产业,培育研发设计、中试孵化产业链前端和体验展示、交易运营产业链后端,打造小南海创新智谷。紧扣大渡口区环保科技发展基础,发挥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服务业等特色产业优势,实施绿色智造产业带建设计划,充分发挥三峰环境、国际复合等重点企业的升级示范作用,大力推进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努力打造大渡口绿色智造产业带,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绿色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园区发展的引领作用,支持重庆高新区大渡口拓展园打造大渡口西部(重庆)科学城协同创新区前沿阵地。

(四)加快推进双创环境优化,高标准建设双创基地。

全面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深化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拓展双创宣传途径,丰富双创活动,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到2025年,进一步打造大渡口区特色孵化品牌,推动现有孵化(众创)平台提档升级,实现市级、国家级孵化(众创)平台总数达到20个。

1.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持续深化创业苗圃+企业孵化器+产业加速器的软硬件建设,逐步完善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鼓励重点园区强化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引导,进一步提升服务和孵化水平。充分整合空间载体及各类基金资源,实施孵化能力提升计划,推动现有孵化载体向专业化、细分化发展,探索建立巨型创业孵化器。支持现有孵化器提档升级,争创市级、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突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加强对现有孵化平台培育科技型企业质量、项目参赛及获奖情况等方面考核力度,提升众创空间、孵化器的孵化能力和成效。利用智能产业技术,建成线上有平台、线下有载体、投资有基金、培训有导师、入驻有创客的高水平示范性孵化基地。定期组织开展项目路演、创业大赛、资本课堂等活动,开展创业训练营、创业导师行动、创业学院建设等,打造两岸青年融合发展双创基地,做强做响义渡杯海峡两岸(成渝地区)融合发展创新创业大赛、义渡赛创会等品牌。

专栏10 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完善工程

众创空间提档升级:提升天安众创空间、微企梦工场、重庆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台湾中小企业产业园等的创新创业孵化能力;持续培育、引进新的众创空间、运营主体,争取建成一批示范性众创空间;做好众创空间政策更新工作,对现有众创空间进行提档升级,对基本要素不完善的众创空间进行辅导完善。

孵化器提档升级:推进元石国际大健康产业孵化器、天安数码城产业楼宇三期加速器、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器建设;结合区域优势和现实需求,依托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在细分产业领域建设专业孵化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测试、小试中试等专业技术服务,扶持硬科技创业。支持孵化器特色化发展,培育一批能够深度对接产业、有可持续发展运营模式的孵化器,打造服务品牌。

众创品牌打造:开展创新创业街区建设,发展创业园、创业社区、创客空间等多种形式的众创空间,培育和孵化具有前沿技术和全新商业模式的创客企业,打造虚拟创业孵化空间。

双创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小微企业双创服务平台、双创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开办大渡口创新创业服务公众号,开发智慧园区和企业服务系统。

2.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

实施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改革,谋划搭建科技型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信息化科技管理、服务和沟通机制。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资讯、检验检测、技术评估、技术交易、技术经纪、知识产权服务、专利代理和科技信息等科技中介机构,吸引证券、会计、审计、法律、评估等专业中介机构落户。定期开展产学研信息交流大会,引进国际、国内高端科技服务企业,加快带动科技服务资源整合,提升服务人员专业水平,促进科技服务模式创新,探索建立全业务链科技服务。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现代农业推广方式,支持以科研人员、农技干部、乡土专家、基层农技人员为骨干,打造高水平农业科技队伍。

专栏11 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提升:在政务服务方面,开通创业型初创企业审批登记绿色通道,破除限制创新创业发展的准入障碍,切实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大对初创企业的场地支持、设施提供、房租减免等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创业成本。在金融服务方面,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创业的金融生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贷款、科技保险等金融服务业务。

3.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深化科技创新服务,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打造义渡赛创会品牌,举办高端科技创新论坛,高标准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探索在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园区设立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完善重庆市精准医疗产业专利导航中心功能,升级打造知识产权一站式运营和综合服务平台,开展知识产权转让许可和质押融资,推进知识产权公开执法,建立大渡口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充分发挥双创活动周”“义渡赛创会等双创活动平台作用,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培训班”“创业青年与金融机构面对面及创业沙龙、创业论坛、路演等创新创业活动举办力度。积极邀请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的相关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专家等与天安众创空间等众创平台交流合作。开展先进典型交流宣讲活动,大力宣传大渡口区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创业领军人才和先进人物的典型先进事迹、双创重点特色活动等,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形成人人崇尚创新、希望创新、皆可创新的良好氛围。

(五)加快推动创新生态赋能,高效率保障科技创新

深入开展科技服务改革创新,破除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发挥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重要助推作用,壮大科技投资基金规模。加强科普宣传,推动科技创新服务民生。到2025年,创建1-2家市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新增市级产业协同创新中心2-3家;累计培育重庆OTC科创板挂牌企业达到26家以上;金融支持基金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提高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总规模,力争突破4亿元。

1.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优化科技规划和运行机制,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推动重点领域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放管服改革,采取事前引导事后支持并行、定向择优、定向委托与揭榜挂帅相结合方式,建立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生成和组织实施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建立融入全市科技创新平台机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重庆国际创投大会,促进科技开放合作。聚焦四大支柱产业以及市级、国家级重点专项,重点在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支撑、科技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制定出台科技创新政策,体现精准施策。强化创新政策绩效评估,探索第三方机构科技活动绩效评估及管理机制,持续梳理评估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体系,推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

2.持续推动科技金融发展

完善多元化科技金融支撑体系,推进投资基金建设,探索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优化完善创业种子基金的投资机制,争取实现常态化、规模化运作。支持各类资本设立公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推进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扩面放量,持续强化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功能,突破创业种子基金投资瓶颈。完善风险补偿资金机制,深化政银合作,支持科技型企业利用诚信贷政策获得信贷。引导辖区银行积极对接市级国有融资担保、再担保等机构,发挥融资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企业增信分险作用。完善企业上市储备机制和激励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在新三板挂牌。鼓励优质科技型企业与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或独立上市,及时兑现上市引导、激励政策。

专栏12 科技金融创新发展工程

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支持科技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上市挂牌,建立科创板、创业板拟上市企业储备库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投资力度,对投资科技创新产业的股权投资机构,按照市级补助最高10%的比例予以支持。

科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探索建立科技型企业首贷续贷中心,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一站式、便捷化、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加大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证券化等产品创新。

3.加强科技普及宣传力度

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推动科技教育和科学普及,加强科普队伍建设,持续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日等活动,以及公民科学素质大赛”“科普讲解大赛等科普宣传活动,继续组织、办好社区科普大学和科技信息企业应用推广培训,指导创新主体新建科普基地。加强基层科普工作的制度化、阵地化、网络化建设,完善区、街(镇)、社区(村)三级联动科普示范体系,扎实推动科普场馆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社区科普馆、科普基地服务功能。持续引导各镇街科协、学协会、企事业科协积极申报科普项目,提升基层科普行动能力。

4.推动科技创新服务民生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智慧城市建设,深度开发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应用场景,实施上线上云、互联互通、数据治理、融合应用等科技项目,深化社会民生领域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城市服务管理和智能化水平。集聚优质医疗力量,整合医疗检测、康复医疗、健康养老等资源,强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建设远程医疗协作平台、生物安全二级(P2)实验室,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强化传染病、癌症等检测技术储备,提升疫情防控快速响应能力;大力推进医养结合,打造智慧养老。利用科技创新提升基层智慧治理能力,统筹推进社区治理智能化网格化共治平台建设,健全基层智慧治理标准体系。大力发展智慧教育,推进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教研、智慧评价和智慧家校建设。加快智能建造与装配式建筑协同创新应用,提升建造全过程智能化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统筹协调机制

加强区委对科技创新的统筹领导,组建成立以区政府领导牵头,科技、财政、发改、经信、商务等部门协同的区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联合推动十四五期间全区科技创新发展的统筹协调工作,研究推进全区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安排、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区委、区政府切实肩负起领导和组织全区科技创新的主体责任,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突出重点、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壮大科技创新工作基础力量,强化工作队伍建设。健全区科技创新联席会议机制,推动各部门、单位、镇街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工作。

(二)完善政策激励机制

持续完善创新政策体系,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鼓励、引导、规范创新发展模式,构筑创新发展在资金、技术、人才、场地等要素上的网状平台,调动各类创新要素,充分发挥各方主动性创造性,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三)强化投入保障机制

根据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确保区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统筹安排各类创新驱动发展资金,重点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力度。发挥财政投入杠杆作用,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投入,围绕资金链和创新链,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基金作用,有效缓解科技型企业资金难题。

(四)完善监督考评机制

明确科技创新责任分工,细化分解年度工作任务,抓好项目化、事项化、政策化落实。制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及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培育年度目标计划,编制科技创新惠企政策指南。加强跟踪问效,适时组织开展督促检查,确保执行有序、推进有力、落实有效。构建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保障大渡口区科技竞争力在十四五时期能够持续稳定在全市第一方阵。对照全市区县党政领导班子科技创新工作成效考核指标内容,完善全区创新激励考核机制。

(五)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加大科技创新奖励力度,持续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服务体系、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有利于繁荣创新文化的传播体系。开展突出贡献人才等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企业家评选活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培育、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持续落实《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诚信管理暂行办法》等科研诚信管理政策文件,建立健全职责明确、高效协同的科研诚信管理体系。加强各类媒体对创新创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创新、支持创新、服务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风尚。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019年数据。

重庆市大渡口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docx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