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部门街镇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渝快办 政民互动 招商引资 魅力大渡口 数据发布
[ 索引号 ] 11500104009286420B/2021-00120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大渡口区发展改革委
[ 成文日期 ] 2021-10-29 [ 发布日期 ] 2021-12-17
[ 索引号 ] 11500104009286420B/2021-00120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大渡口区发展改革委
[ 发布日期 ] 2021-12-17
[ 成文日期 ] 2021-10-29

重庆市大渡口区教育事业发展 “ 十四五 ” 规划

重庆市大渡口区教育事业

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10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

二、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理念

(三)基本原则

(四)主要目标

1.“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2.二○三五年远景展望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守正与出新统一的党建工作体系

1.健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

2.增强干部队伍党性修养

3.全面加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

4.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二)健全多元与特长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

1.强化思政教育铸魂育人

2.建设五育并举课程体系

3.构建学生个性发展指导体系

4.打造人才培养服务支撑体系

(三)建设高质量和宽领域的终身学习体系

1.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2.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

4.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5.加快引入高等教育资源

6.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四)构建师德与师能共进的教师发展体系

1.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2.大力提升师资能力水平

3.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4.健全教师管理体制机制

(五)创新人本与科学并重的教育评价体系

1.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

2.改进学校办学质量评价

3.推进教师评价改革

4.创新学生发展评价

5.探索教育智能评价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创新

1.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2.加快智慧教育建设

3.推进高水平开放合作

(二)强化实施保障

1.推进全面依法治教

2.统筹推进安全治理

3.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三)加强规划实施

1.落实规划主体责任

2.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3.强化规划督导评估


重庆市大渡口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大渡口抢抓新发展机遇、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台阶的关键五年。教育服务支撑高质量产业之区、高品质宜居之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为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大渡口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大渡口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大渡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努力推进都市教育精品区建设,教育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事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优质均衡发展开创新局面,教育脱贫攻坚获得重大胜利,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好学校、好教师、好学生不断涌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为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走深走实,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地位得到加强。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广大干部师生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牢固树立。新设立民办学校(非公)党组织4个,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全覆盖,党组织书记培训实现全覆盖。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化,学校意识形态安全得到巩固,良好政治生态加速形成。

教育供给提质增效。五年来,全区教育总投入46.45亿元,共计完成教育重点建设项目7个,实现了两个只增不减、一个不低于目标,办学(园)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力推进,共完成新增公办园17所、民办普惠园34所,新增普惠性学位12900个,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9%,全区幼儿园普惠率达到93%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学校标准化率达到80%,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督导评估验收。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深入实施,普通高中大班额基本消除。学生精准资助体系更加完善,资助标准普遍提高,共发放各类资助资金12724.88万元,惠及贫困学生87514人次,总体实现“三不愁三覆盖”。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3%,建成3间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室。教育信息化投入达4500余万元,“三通两平台”建设顺利实施,中小学校100%建成数字校园。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成效显著,铸魂固本工程深入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获得明显提升,近五年全区师生在国际、国家、重庆市举办的各类赛事项目中,荣获体育类团体冠军59个、个人冠军234个,艺术类一等奖54个,科技创新类一等奖147个。幼儿园科学保教观念日益深入,游戏化课程项目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全区集团化办学加快推进,成立5个学前教育集团和4个义务教育集团,优质教育资源延伸计划有效落实。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落实,普通高中精品课程建设、创新基地建设得到加强,成立学生实践教育指导中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研学实践教育成为区域教育新品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成功创办全国示范中职学校1所,入选重庆市首批高水平学校建设项目学校1所,渝派剪纸文化中心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特色建设项目,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入选全国示范专业点,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开展各类社会培训服务达13600余人次。

师资建设成效明显。全区新增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编制数193个,新招聘教师658人。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机制更加健全,三名工程、青蓝工程扎实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有序开展。教师培训体系基本建立,全国旅游万名英才培养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等有力推进,组织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210余项,培训干部教师16660余人次,中小学校校长持证上岗率达到100%。高素质教师人才显著增加,培养特级教师及市、区级名师、学科带头人等引领型教师人才735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市级学科带头人实现零突破,3名教师获得重庆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提名。教师待遇得到优先保障, 尹兴明教育基金”“华美·仁爱女园丁“义渡好教师”奖励基金先后成立,教师队伍活力持续释放。

改革创新不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平稳落地,建成区教育考试指挥中心和报名大厅。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工作有序进行,热点区域入学压力得到缓解。区教师进修校成功升院,教科研工作步入新阶段。教育督导持续发力,学校安全治理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率先完成校园安全防范设施建设三个百分之百工作目标。教育开放合作开创新局面,教育开放日活动在全市产生影响。与重庆市黄金游轮公司、重庆民乐团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四川简阳市、重庆大足区、贵州惠水县等12个市(区、县)建立双城古道教育协同发展联盟。《自得教育》正式创刊,正成为教育对外展示的窗口。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一日千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经济社会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显现,人力资本需求更加旺盛,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更加强烈。经历十三五时期的努力,我区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但离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有待牢固树立,教育功利化思想仍然是影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障碍之一;教育体系有待完善,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教育供给有待加强,学位供应紧张,师资数量和队伍素质急需提高;教育品质有待提升,国际化、智能化、特色化水平不高;教育服务能力有待增强,难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人文之城、文化艺术湾区建设;教育评价改革有待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够。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持续推进,重庆深度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着力打造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南部人文之城核心区、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大渡口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新机遇、新优势、新定位,区域价值大幅提升,发展潜能全面释放,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深刻变化,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深刻调整,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促使公平且更高质量的新教育加速形成。重庆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稳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向纵深发展。近年来,在继承和发扬大渡口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全区干部教师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共创有品质、有内涵、有情怀的“大渡教育”,普遍形成了“多维一体,教育大渡”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大渡口教育进入“转变观念、健全体系、扩大供给、提升品质、增强服务、改革评价”的蝶变关键期,抓住城市品质能级跃升、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更新迭代机遇,趁势而上,必将赢得美好的未来。

二、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 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巴渝大地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建成美好生活教育新范例为统领,以多维一体,教育大渡为核心理念,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建设理念先进、体系健全、供给充分、品质一流、服务上乘、评价牵引的高质量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支撑大渡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理念

以“多维一体,教育大渡”为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理念。

“多维一体”。建立在立德树人终极目标的核心价值原点上的多元素参与、多立场融整、多角度判断、多领域合作、多指向发展,面对不同教育类型,满足多元人才发展需求的立体式区域教育结构的统称,是集成性区域教育行动体系,也是推进区域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配套化措施。

“教育大渡”。突出的是大渡口区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公平性、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教化受教育对象向上向善的责任担当和厚积薄发、兼容并包的教育融合度。

“多维一体,教育大渡”。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的有机传承和对国际视野下的现代化教育的相机融合。一是助推生命成长的人本教育,二是促成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三是夯实内涵发展的未来教育,四是凸显健康和谐的生态教育,五是突出多元载体的现代教育。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统筹教育发展。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优先发展,夯实教育基础。把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建设高质量产业之区、高品质宜居之城的基础工程,做到发展规划优先、资金保障优先、资源配置优先,扩大供给,补齐短板,提升品质,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教育公平。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

坚持立德树人,提升教育品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健全育人机制,培育教育特色,着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教育活力。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破除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举措,持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增强教育发展动力。

(四)主要目标

1.“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2025年,基本建成长江上游人文艺术教育样板区、美好生活教育新范例,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人民对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成为有品质、有内涵、有情怀的教育之地,进入教育强区行列。

——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建成。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完善党建工作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终身学习体系、教师发展体系、教育评价体系,有品质、有内涵、有情怀的“大渡教育”充分彰显。做强做特职业教育,建成长江音乐学院,实施中职、高职专科、应用技术本科贯通培养,形成中职、高职相互衔接的教育模式,发展高等教育,构建起终身学习全过程贯通、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融通的教育生态。

——教育供给满足现代城市发展需要。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加快普惠园建设,全面提升公民办普惠幼儿园质量,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缩小校际差距,彻底消除大班额,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区。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9%。建成1所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继续教育参与率实现大幅提高。

——人文艺术教育特色总体形成。以工业文化、义渡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文旅教育,以音乐、舞蹈为主要特色的艺术教育,以武术、小球为主要特色的体育教育三张名片更加鲜亮,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教育教学改革特色形成,学生唱起来、跳起来成为每一所学校的文化景观,基本建成艺术人才成长的殿堂、体育冠军诞生的摇篮,教育品质大幅提升,助力建设“公园大渡口 多彩艺术湾”。

——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智慧校园建设全面实施,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广泛应用,与新型智慧城市相适应的智能学习环境基本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更加健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培育和吸纳能力不断增强,高等教育支撑服务产业转型、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和新型都市区建设的能力不断增强,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匹配度持续提高。

——现代教育治理水平显著提升。教育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政府综合运用法律、标准、信息服务等现代治理手段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学校制度全面确立,学校自主管理能力不断增强,治理结构更加完善,各类学校办学活力有效释放。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步伐加快,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更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形成多元协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专栏1 大渡口区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分类

指标

2020

2022

2025

属性

学前

教育

在园幼儿数(万人)

1.47

1.67

1.97

预期性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9.8

99.8

99.8

预期性

在园幼儿普惠率

93

≥93

≥93

预期性

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

50.15

53.2

55

预期性

义务

教育

在校学生数(万人)

3.69

3.95

4.29

预期性

其中:普通小学

2.52

2.67

2.82

预期性

普通初中

1.17

1.28

1.47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100

100

100

约束性

高中

阶段

教育

在校学生数(万人)

0.84

0.87

0.98

预期性

其中:普通高中

0.43

0.45

0.55

预期性

中等职业教育

0.41

0.42

0.43

预期性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9.2

99.3

99.5

预期性

人力资源开发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3

11.5

12

预期性

2.二○三五年远景展望

2035年,整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建成教育强区、长江上游人文艺术教育示范区,人民群众享有更加美好的教育。教育供给水平大幅提升,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特色化,人人都能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品质能级跃升,教育实现智能化、国际化、品牌化,高品质教育充分彰显。教育治理新格局形成,教育实现人本化、法治化、高效化,学习型城区、人力资源强区和人才强区全面建成,教育发展水平整体进入国家先进区域行列。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守正与出新统一的党建工作体系

1.健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

在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协调各部门,定期研究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选优配强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明确学校党组织职能及党政主要负责人职责,完善党组织和学校办公会议事规则,严格三重一大事项政治把关,贯彻民主集中制,确立党组织在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立健全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专题调研、通报问责、考核评议长效机制,确保意识形态安全。

2.增强干部队伍党性修养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好党支部书记队伍,把党支部建在教书育人一线。建强基层党支部,选拔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优秀党员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立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建立学校领导干部联系教师入党积极分子等制度。实施党组织书记及青年骨干党员培训计划。统筹抓好民办学校、社会组织(非公)党员干部教师思想教育工作,将广大党员干部教师培养成为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先锋战士。

3.全面加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

建立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有效发挥作用的制度机制。完善领导班子配备方式,推行党组织与行政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保证党组织在重大事项决策中的地位。健全学校党组织对共青团、少先队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探索推进学校党建、团建、队建一体化,促进学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教育教学工作融合发展。严格党员干部教育管理,联合区教师进修学院建立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设立民办学校联合党支部。加强基层党组织考核评定,突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落实好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开展党建+”特色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做到一校一品、一支部一特色

4.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探索基层党组织加强监督执纪有效模式。突出强化巡视巡查成果运用。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遏制不正之风滋生蔓延。严格选人用人,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改进考察考核方式,强化考核结果分析运用,将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依据。加强年轻干部储备,健全干部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积极营造干事创业良好环境。深化拓展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德、以案说责警示教育,深入推进以案改治理、以案改监管、以案改制度、以案改作风,发扬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以政治生态持续净化促进大渡口教育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专栏2

1.学校党组织培优计划。培育评选1-5个引领示范型基层党组织(含民办学校党组织)。

2.党组织书记及青年骨干党员培育计划。建成党员教育培训基地1个。5年内对辖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进行3轮全覆盖培训。

3.“党建+”特色品牌创建计划。坚持“一校一品、一支部一特色”,选树5个中小学党建特色品牌,力争培育具有市内外影响力的党建特色品牌。

(二)健全多元与特长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

1.强化思政教育铸魂育人

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教师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深入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总体国家安全观等教育,推进红岩精神传承,引导教育青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设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构建党、团、队相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动把大渡口红色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讲好大渡口故事,弘扬抗战文化、工业文化、义渡文化,砥砺青年人不折不挠、百炼成钢的精神品质,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健全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常态化巡讲、精品化展示机制,培育建设思政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施“党建引领·课程思政”计划,配齐配足思想政治教育教研人员,积极探索跨学段、跨学科交流研修机制,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学校、优秀教学团队、优秀课例等。

2.建设五育并举课程体系

发展新时代素质教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构建形成更加全面、相互衔接、融会贯通、特色鲜明的 大渡教育课程体系。推进中小幼一体化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科学设计各学段德育目标,巩固拓展互联网+”德育课程建设成果,培育义渡+”德育品牌。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爱家庭、爱生活(劳动)”“我们的中国节”“绿色在校园”“光盘行动四大主题教育活动,举办英雄模范人物、名师名家进校园专题教育活动,让每一所学校都充分彰显上善之地、大德之城的城市精神。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夯实智育强基工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丰富科学课程和实验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探索基于学科和跨学科的整合模式,推动与融合教学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创新,强化自主学习,更加注重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开展网络化、数字化空间下的学习策略研究,不断增进学生深层次情感体验,提高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五育并举课程改革创新计划,把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参观考察、研学旅行等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结,真正达到提质减负的目的。举办一年一度“大渡教育”课程建设成果大型现场展示活动。

突出打造人文艺术教育特色,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美育发展新局面。以工业文化、非遗文化为核心开发大渡口地方课程,鼓励学校自主实施文化创意类课程,常态化开展校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学生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增强学校文化底蕴,积淀学生人文精神。建立学生艺术素养、学校艺术教育、教师美育能力的标准,构建大中小幼美育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艺术学科创新团队,设立一批艺术教育名师工作室,培育一批艺术教育品牌课程和优秀教学成果。完善艺术教育考核机制,建立学生艺术教育毕业证书制度,每一位学生掌握23项艺术特长。成立区、校两级学生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戏剧、戏曲、影视等艺术团,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举办长江上游人文艺术教育节,持续做大做亮“与乐共舞 踏歌而行”校园音乐节,助力人文渡口、乐亮江湾文化品牌建设。实施体育特色项目培育计划,建设一批体育特色课程,打造一批体育精品课,每一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组建区级小球、武术运动学生俱乐部,推动学校建立体育兴趣小组和社团,支持学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完善体育项目竞赛体系,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争取承办全国、全市性中小学生小球、武术竞赛。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健全学生劳动教育标准体系,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组织实施好“劳动周”,开展好学生职业启蒙课程,深化魅力重庆,美丽山水研学旅行课程实践。

3.构建学生个性发展指导体系

实施学生发展指导五年行动计划,切实抓好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工作。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体系,设立区、校两级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委员会和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组建学生发展指导专家委员会,建立导师制,编制指导手册,开展师资培训,推进种子校试点,实施生涯、学业、生活、心理、理想五项指导,开展珍爱生命”“健康相伴”“走向社会”“承古励新,追寻优秀校友的足迹等系列活动。扎实推进“健康小屋”改革项目,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开展健康自检、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和早期干预,促进师生思想健康、身体健康、心灵健康,提高学校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每年举办一次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打造一批学生发展指导优秀案例,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加强与社会专业教育服务机构、专门医疗机构等的合作,鼓励专业机构为学校提供专业指导支持,拓展学生发展指导服务供给,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载入互联网技术平台,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指导网络,构建形成面向全体、全员参与、贯穿全程、全时空运行的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格局。成立艺术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引进培育高端艺术培训机构,促进艺术教育多元化、品质化发展。

4.打造人才培养服务支撑体系

健全育人科研体系,推动教研科研转型提质,建设区域教研联盟、集团学校教研共同体,以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实践为重点探索推进教科研训一体化。健全家庭教育指导系统,加强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中小幼家长学校、社区家庭教育服务站建设,建好家庭教育讲师团、家长课堂义工队。健全社会育人支持系统,建成区域统筹的育人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与博物馆、科技馆及高科技企业等合作建设实践育人基地,建设青少年体育培训中心、小球训练基地,推动与中国音乐家协会等社会艺术组织、高等艺术院校共建高水平艺术团,大力促进科教融合、体教融合、艺教融合。

专栏3

1.思政教育铸魂计划。建设一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队伍,推出一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示范课。培育10所思想政治教育示范学校、10个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50节思政精品课、100个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建设10个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建成3个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10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

2.“义渡+”德育行动计划。建设3-5个中小幼一体化德育教研工作坊,培育15“三全育人”典型学校,推出一批德育精品课程、在线德育课程及德育特色案例,创建10个德育品牌,遴选100节学科融合育人的典型课例。

3.艺术教育品牌培育计划。创建10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其中培育5所市内外有影响力的音乐特色学校。建设一批高水平音乐学科创新团队,培育10个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培育一批艺术教育品牌课程和优秀教学成果。培育5个学校艺术教育名师工作室,培育一批市、区级艺术教育骨干教师。建设10个音乐教育实践基地,开发一批优质数字化艺术教育资源。建设2-3个区级学生艺术团,支持学校建设一批有特色的艺术团。

4.体育特色项目培育计划。组建3-5个区级小球、武术运动学生俱乐部,推动学校建设一批学生体育社团,培育高水平运动队。打造10门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一批体育特色课程,一批学生在市内外小球、武术等体育竞赛中崭露头角。

5.学生发展指导行动计划。培育3-5所学生发展指导样板校、 10所书香示范校园,建设10个学生发展指导教师工作室。打造10个研学旅行精品项目,建设10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一批家校共育课程,评选5个优秀家长学校和5个社区家庭教育服务站。建设一批科教融合、体教融合、艺教融合育人基地。

(三)建设高质量和宽领域的终身学习体系

1.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大力发展公办园,按照“政府主导、区域均衡、统筹兼顾”的原则,优化公办园规划布局,逐年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人数占比。开展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移交、办园等情况专项治理。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园,发挥示范园带动作用,提高区域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建立健全幼儿教师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实行幼儿园教师全覆盖培训,整体提高教师早期阅读课程研发和阅读教育专业水平。完善园本教研制度,建立公、民办幼儿园联动教研共同体,以“千绘百读”、幼小衔接项目为载体,促进幼儿园科学保教,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严把教师入口质量关,落实教师资格准入与定期注册制度,坚持公开招聘制度,全面落实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消除无证上岗现象,幼儿教师持证率达到100%。细化规范民办普惠园认定、扶持及管理办法,推动民办普惠园在分类定级、教师培训与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享受同等待遇,加大民办普惠园财政奖补力度,通过内化项目引领、细化奖补方案等措施,不断完善普惠园激励机制。落实公办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逐步提高公办幼儿园非在编人员工资待遇,建立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指导机制,幼儿园教职工依法全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健全部门联动、点面结合、全覆盖的监管工作机制,完善年检制度,加强幼儿园监督管理,持续规范办园行为,促进区域内学前教育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到2025年,建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

2.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适应区域城镇化需求、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变化趋势,依据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学位配置标准,统筹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加强新开发区、人口集中片区中小学校及学位供给。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落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按照“老校重融合、新校高起点”的指导思想,通过集团化、品牌化、捆绑式发展等举措,形成“一个集团、多个学校、统一管理、融合发展”的办学目标,不断优化公办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使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通过学校标准化建设,缩小校际间的硬件差距。建成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区。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优势资源力量,促进在立德树人、课程建设、教科研、教学变革、社团建设等方面服务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高品质中小学校。推动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模式创新,凸显整体办学、贯通培养优势。全面完成公参民学校整治,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办学规范、特色鲜明的公民办教育和谐发展生态。落实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健全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机制,进一步巩固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加强区特教中心建设,实施一人一案的个别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建成1所特殊教育学校。

3.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

贯彻落实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全面改善升级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加快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到2025年彻底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实施第二期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课程创新基地、校本教研基地、精品选修课程、优秀学生社团等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化高水平特色普通高中,支持茄子溪中学创建重庆市高品质、智能化艺体特色高中,促成茄子溪中学与高等院校联合发展,引进、培养高素质特色项目(学科)教师人才,加快建设学校综合楼、艺术大楼、体育场馆等设施。支持37中创建“传承红色基因,发展多元课程”的特色优质高中,高标准建设学校综合楼、科技楼、实验室。完善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持续深化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继续实施雏鹰计划,提升高中学校教科研水平和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专栏4

1.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计划。新建融创春晖十里幼儿园、金地自在城一期幼儿园、钢城印象B区幼儿园、琅樾江山幼儿园、佳兆业滨江新城幼儿园、铭鑫鼎尚源幼儿园、恒大麓山湖幼儿园等普惠性幼儿园16所。全区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巩固在93%以上,二级及以上幼儿园占比达80%以上。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

2.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计划。完成民族中学和庹家坳小学、区实验小学、育才小学双山校区等改扩建项目。新建李雪芮运动学校等15所义务教育学校(I59地块新建小学、M36-2地块新建小学、I03地块新建高中(初中)、F11地块新建小学、L29地块新建小学、K10地块新建小学、F10地块新建小学、J5-2地块新建初中、N31-1地块新建小学、D9地块新建学校、H17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H13地块新建小学、K3-1地块新建小学、音乐附中、音乐附小)。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70%以上。

3.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完成茄子溪中学综合楼、艺术大楼、体育场馆,三十七中综合楼、科技楼、实验室等建设项目。建成长江音乐学院附中。建设 2个课程创新基地、10门精品选修课程。力争引进建设1所优质民办综合高中。

4.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科学配置职业教育资源,推动辖区中等职业学校转型升级,大力推进重庆市“双优计划”建设。发展全日制高等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建成重庆体育职业学院。围绕文体旅”“大数据”“音乐文创等产业,优化职业教育学科和专业布局,增设与大数据应用、音乐艺术相关专业,推动传统旅游、美容美发、厨师、家政等专业向中高端专业技术领域拓展升级,培养大批适应现代服务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和1+X证书制度试点。深化“3·2分段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技术技能人才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话协商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探索开展企业冠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落实好国家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盟作用,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培养双师型人才,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专业课程区级教材库及教学资源库。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加强实践性教学,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

5.加快引入高等教育资源

加快建设长江音乐学院,联合国内音乐学院和音乐界领军人才,打造高层次音乐人才培养基地。加强长江音乐学院与中小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建成长江音乐学院附中、长江音乐学院附小,引领带动中小学校音乐特色教育发展。积极引进一流科研院所,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支持建设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鼓励院校与三峰环境、海康威视、迪安诊断、国际复合等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或联合体,提高科技成果对接和转化成效。

6.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发挥职业学校的继续教育功能,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训。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完善以区社区教育学院为龙头、街镇社区学校为骨干、村(居)社区教育教学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三级运行网络。加强继续教育课程与教材研发,开发系列百姓喜爱、区域特色、实用现代的社区教育新课程、老年社会适应性课程、优质网络培训课程。实施职业教育服务终身学习质量提升行动,鼓励职业学校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建设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组建专兼结合的技能技术培训团队,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高质量开展社会培训服务。培育引进中青年职业技能培训、青少年文化艺体培训、幼儿教育、老年教育等线上线下高水平教育培训机构,打造九宫庙商圈教育培训聚集区。

专栏5

1.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做强做精2所国家级中职示范学校,力争引进1所高职院校。培育3个国家级、市级优质专业(群)。开发一批专业教学资源和在线精品课程,培育遴选10个左右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力争建设1个高水平专业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个左右示范性社会培训基地。

2.高等教育引育计划。建成长江音乐学院、长江音乐学院附中、长江音乐学院附小。建成中冶建工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实训中心。引进1-2所一流科研院所,建设1-2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

3.继续教育提升计划。培育20个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2个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50门左右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5门老年教育精品课程。创建一批社区教育示范街(镇)、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培育10个左右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和老年大学示范校。

(四)构建师德与师能共进的教师发展体系

1.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推进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师德专题教育,深入实施教书育人标兵涵养、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基地建设、中小学学科育人、大渡教师阅读致远、思想政治与师德宣讲五大工程,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四史”学习教育、法治教育、师德师风专题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切实开展向王红旭等师德楷模学习活动,选树一批义渡好教师, 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用优秀教师典型和真人真事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形成校校有典型、榜样在身边、人人可学可做的局面。构建师德师风多元监督体系,落实师德师风负面清单、通报警示、师德失范惩戒等制度,在校园显著位置公示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举报电话、邮箱等信息,探索建立师德师风监督员制度,建立师德师风大数据监测平台,完善教师违法信息查询制度。

2.大力提升师资能力水平

建立与高校、区教师进修学院、中小学校多元协作的教师培养培训新机制,促进教师职前、职中、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完善全员培训制度,分层、分类、分科开展五年周期不少于360 学时的全员培训。重点实施青蓝工程”“三名工程”“未来教育家工程“特色师资培育工程”,建立市、区、校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名师、学科带头人、教育家型教师和校长 三级五类师资队伍。开展立足岗位大练兵,促进教师大发展系列活动,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支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访学交流。按照教师数30:1比例组建区级教师研训指导团队,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配齐心理健康、生涯规划教育教研员,提升指导教研员服务师生能力。依托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探索教科研一体化实施,推进教研员触觉进一步向教育教学一线延伸。

3.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推进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参与共建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积极创建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建立全区教师专业发展电子档案。建强区级教师进修学院,设立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教育质量评估中心、信息化教学创新中心,突出研究、指导、服务功能。建好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探索学习空间创新设计,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学科、研究、评价群落化融合研究与实践,促进学校管理变革,形成教研工作新样态。深化双城古道教育协同发展联盟合作,共建双城古道教师培训专家资源库,联合建设教师发展基地学校,重点培育遴选一批教师发展示范学校,培育精品教师研修项目,打造教师发展指导团队,开发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实施博士后专项支持等计划,加大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实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提升计划,推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建成一批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

4.健全教师管理体制机制

盘活事业编制资源,按标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幼儿教师总量。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完善编制周转池制度,深入实施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行教师聘期制管理,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缺编问题。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加快培养一批教育家型校长队伍。出台人才引进激励政策,通过柔性引进等多种方式,扩大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加快学科专业领军人才引育。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优化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分配方案,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师倾斜。出台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指导意见,推动民办园参照当地公办园同类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薪酬标准。完善学校、个人、政府合理分担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机制。

专栏6

1.师德师能提升计划。选树一批“最美教师”,建设20个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10个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工作室。建设5-8个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基地。培养5名左右的教育家型教师、10余名学科带头人、数十名学科名师、数百名各级骨干教师。建设5个名校长、20个名师工作室。实现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50%,分类建设一批培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2.教师发展协同创新计划。联合申报2-3项“国培计划”示范性综合改革等高端教师培训项目。组织开展50人教师研训团队访学研修培训。组建100-200人区级教师培训指导团队,组织开展200人双城古道教师协同培训,建设100门区级优秀精品教师培训课程。建设5所区级中小学教师发展基地学校、20所左右教师发展示范学校、5所教师研修基地学校、5-8所新教师跟岗实践基地学校。培育15所家校共育示范学校。

(五)创新人本与科学并重的教育评价体系

1.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

健全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政府督查、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教育督导、宣传、审计等多方参与的联动督查机制,将各级各类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情况作为重要督查内容。完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建立区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履行教育职责清单,有力解决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各项问题。

2.改进学校办学质量评价

建立整体性、多维度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学校办学(园)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质量数据库,研制区域学校办学质量标准模型,实施过程、增值、综合与结果统一的评价。开展本辖区各类幼儿园质量评估,定期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等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反馈与改进机制,定期开展质量监测。扎实推进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试点项目,实施中小学校办学质量效能提升评估,实行校长办学星级评价,将评估结果作为考核校长、管理干部和绩效评定的重要依据。建立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学校、社会等共同参与的职业学校质量评价机制,实施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评估。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引导学校和校长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推进教师评价改革

制定教师评价指导意见,建立品德、能力和业绩三位一体的评价制度。定期开展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监测,开展每年一次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考核。扎实推进基于“大数据+”嵌入式中小学教师述评试点项目,落实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将任课教师每学期对学生学业述评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内容。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有条件的幼儿园新生入园时开展1次家访,将教师家校联系情况计入工作量并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制定全区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建立教学成果推广制度。

4.创新学生发展评价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建立学生立体评价体系,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系统性学生德育评价机制,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实施学生品德行为动态监测。建立全区学生艺术素养评价标准,实施分类分级评价,将艺术代表作纳入毕业考核,颁发艺术毕业证。建立大中小幼体育特长贯通培养机制,健全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探索学生体育特长认证制度。定期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心理素质测评。建立各年龄段学生劳动清单,加强劳动教育过程性评价,建立公示、审核等制度。开展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和专业技能测试,建立健全质量监测结果反馈和报告发布制度。设立学生社会实践学分,鼓励学生参与长江文化艺术湾区等的各种文化艺术实践活动。

5.探索教育智能评价

基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核心素养要求,系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衔接融通。加快推进教育考试治理现代化,探索建立“评价-反馈-改进”为一体的育人体系,健全“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录取机制。建设区域教育智慧评价平台,健全区域教育质量常态化监测机制,运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采集学校办学、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数据,构建区域教育质量大数据库。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字社区,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进行数字画像,实现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学习与成长状况可视化。建立学生数据使用服务体系,根据学生客观、真实、全面的评价数据为教师、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建议。深化应用无纸化测评、虚拟现实类测评技术,推动5G技术、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在数据采集、挖掘、呈现、反馈中的广泛应用。系统开发学生评价专业工具,着力开发学业测试、问卷调查、招生选拔、选用匹配等立体评价工具,不断丰富评价工具箱,逐步完善基于学生立体评价改进学习、优化教学、强化管理、科学选用人、教育决策等策略库。加强教师教育评价能力建设,培养一支教育评价的专业人才队伍。

专栏7

“义渡扬帆”行动计划。培育12所教育评价改革项目试验学校。培养一批教育评价专业人才,批准立项20项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区级重点课题。建成区域教育智能评价平台。培育推广20项教学成果。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创新

1.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积极营造优质高效教育服务环境。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自主权,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主体作用,依法保障学校和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大力精简、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专题教育活动。扩大学校人事工作自主权,推行学校行政领导人员聘任制。完善教师区管校聘具体实施办法,推动教师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加强学校公用经费使用管理,优先保障教育教学需要,强化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学校在考核的基础上自主分配,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功能。

2.加快智慧教育建设

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移动通信等新一代智能技术,以区端教育大脑为中枢,以教育数据、教育业务、教育资源为纽带,着力实施架构智慧教育应用基础平台、建设智慧校园、提升智慧教研素质、推进智慧学习应用、构建教育治理评价分析决策模式、建立一体化智能运维体系、建设智慧型学习社区等七大任务,打造智慧教学、智慧教研、智慧评价、智慧管理和智慧家校等五大服务场景,有机形成覆盖学校的区域数字化教育管理大盘,实现区校两级数据互通、业务统一、用户统一、管理统一、底层开放、多场景应用、多终端入口的融合型教育数字化应用环境,发挥教育数据分析对教育治理的决策支持。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研究总结基于网络的在线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以集团化办学为抓手构建“三个课堂”,发挥集团化核心学校的辐射作用,整体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

专栏8

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计划。整体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打造5-8所智慧校园示范学校,整体推进“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打造4-6所“名师课堂”应用示范学校、2-3所“名校网络课堂”应用示范学校。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一批区校特色优质数字教学资源。

3.推进高水平开放合作

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加强与知名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拓宽加深双城古道教育协同发展联盟合作。加强与成渝两地学校开展绿色生态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合作,拓展生态教育资源、共建生态教育课程、探索生态主题校外实践,以创新实施生态教育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合作,参与建设一带一路教育评价中心。融入共建长江教育创新带,发挥大渡口专业人才培养优势和产业转型优势,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全面提升一流人才培育水平和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水平。持续推进教育开放日活动,积极向外展现特色办学成果,展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成就、新生态、新气象。加强与企事业战略合作,推进魅力重庆,美丽山水研学旅行体系研发,打造区域研学旅行品牌项目,着力服务教育民生,发展区域文旅。

(二)强化实施保障

1.推进全面依法治教

大力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活动,提高学校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实施依法治校样板校建设,建立学校章程实施年检制度,引导学校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好用好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加强青少年和未成年儿童宪法及法治教育,深入开展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开展教育联合执法,强化执法监督指导,建立大渡口区法律顾问团,完善学校法律顾问制度,用法治手段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2.统筹推进安全治理

加大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治理专项经费投入,持续强化校园“三防”建设,推进反恐防暴重点目标学校安全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全面落实民办幼儿园视频监控与属地公安机关联网,优化保安队伍人员结构。加快推进中小学消防体验室、智慧消防系统、微型消防站建设。开展校园全岗全员安全素养培训,实施学生安全素养大数据测评,多方引导家长落实监管责任,切实提高学校师生及家长安全风险防控能力,严防学生非正常死亡。健全部门联动机制,优化教育系统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各类安全风险智慧监管,全面落实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健全集中用餐食品安全岗位责任制,加快校园食品安全智慧化管理建设。巩固拓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督导,建立学校安全教育机制,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实施课程化、常态化。

3.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重点支持幼儿园、中小学校新建及改扩建工程,以及长江音乐学院、重庆体育职业学院等项目建设。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加强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识别管理机制,做到“应助尽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学生资助工作适应乡村振兴新形势、新要求,做好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和资助育人工作。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识别动态管理机制,实现精准资助。优化教育经费监管方式,强化教育经费监管责任,提升教育财政治理效能。

(三)加强规划实施

1.落实规划主体责任

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把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地落实、产生实效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强化目标责任,把本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和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任务具体分解到各行政机关部门、区级有关单位和学校,并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落实举措,做好规划宣传解释工作,营造规划实施浓厚氛围,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全社会积极推进规划创造性落实的良好局面。

2.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建立十四五规划落实联席会议制度、通报制度和激励制度,每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规划落实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联动推进机制,加强对本规划明确的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等跟踪指导,提高规划实施质量。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3.强化规划督导评估

建立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规划督导评估机制,实施年度评估、中期评估、总结评估、专项评估,强化评估结果的运用,健全问责追责机制。按照校校达标、项项达标的总体要求,通过政绩考核、资源配置、以奖代补等激励措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重庆市大渡口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