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部门街镇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渝快办 政民互动 招商引资 魅力大渡口 数据发布
[ 索引号 ] 11500104009286420B/2022-00015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大渡口区发展改革委
[ 成文日期 ] 2022-01-24 [ 发布日期 ] 2022-01-24
[ 索引号 ] 11500104009286420B/2022-00015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大渡口区发展改革委
[ 发布日期 ] 2022-01-24
[ 成文日期 ] 2022-01-24

重庆市大渡口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大渡口府发〔2021〕35号

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大渡口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大渡口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分别经区委常委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政府

                            20211230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大渡口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十四五”规划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章 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第三节 总体思路

第四节 基本原则

第五节 发展目标

第二章 实现巩固拓展扶贫帮困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一节 建立健全巩固拓展扶贫帮困成果长效机制

第二节 着力提升农村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第三节 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第四节 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三章 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第一节 稳定粮食生产

第二节 提高“菜篮子”保障水平

第三节 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

第四节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宜机化改造

第四章 构建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一节 优化农业区域发展格局

第二节 做新做精特色水果产业

第三节 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第四节 打造主城近郊休闲目的地

第五章 提升现代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一节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第二节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第三节 加强农产品品质品牌建设

第四节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五节 加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

第六章 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

第一节 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

第二节 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

第三节 发展壮大农村电子商务

第四节 强化农村综合信息服务

第七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一节 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

第二节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第三节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第四节 加快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第五节 推动农村消费扩容提质

第八章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节 建设高素质农村人才队伍

第二节 畅通城乡人才培养交流通道

第三节 健全乡村人才振兴机制

第九章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第一节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第二节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第三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第四节 建立促农增收长效机制

第十章 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第一节 积极推进农业绿色生产

第二节 加强乡村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第三节 推动实现生态资源价值

第四节 全面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第十一章 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第二节 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第三节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节 提升镇和村为农服务能力

第十二章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第一节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第二节 强化项目支撑

第三节 动员社会参与

第四节 强化法治保障

第五节 加强规划管理

第六节 加强规划环评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科学谋划全区“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根据《重庆市大渡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农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20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5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0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十二五”末的0.6:45.5:53.9调整为2020年的0.4:43.2:56.4。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全区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1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8.34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全区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4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6亿元,环金鳌山城乡融合发展区域成效显著,成功举办了“农耕文化”系列活动,“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主题鲜明的展示了我区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和成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二五”末的15439元增长到23063元,年均增长8.36%,城乡收入比由1.91:1调整为1.87:1,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新提升。贯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全区耕地稳定在1.5万亩以上。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3000亩左右,蔬菜、花椒和经果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全区种植柑桔4500亩、蔬菜9500亩、花椒6500亩、桃树350亩、义渡田园彩色稻田150亩。全区农业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水平持续提高。积极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全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5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7家,其中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区级认定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6家,农业组织化水平大幅提升。累计培育“重庆名牌农产品”1个,“巴味渝珍”认证产品1个,全区“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累计达6个,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不断增加。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彰显新面貌。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重点工程稳步推进,试点示范工作有序开展,跳磴镇石盘村获得第一批重庆市智慧旅游乡村示范点,累计打造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5个(金鳌村、石盘村、蜂窝坝村、拱桥村、新合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6个,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政村有效治理比例达到100%;累计改造卫生厕所794户,建成农村公厕5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建成入户便道30公里,完成农村危旧房集中迁建86户,旧房整治118户,安装路灯230盏;以“五沿”为重点,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创建市级宜居村庄2个、区级“无废村庄”2个,村落面貌焕然一新。

农村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区3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完成登记赋码、赋权赋能,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法律地位而无法人地位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区实现无一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农村“三变”改革试点不断拓展,已完成全区32个村股份化改造,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完善,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建设进一步增强。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明显,基本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要素市场、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呈现城乡互动、共同繁荣新局面。城乡基础设施加快规划建设,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58.56公里,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达通畅率分别达到100%95%。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建设,农村集中供水率10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100%以上。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农村入学率达100%,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均保持在95%。设立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窗口,将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累计创建市级充分就业村5个、全国就业扶贫基地1个。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大变局加速变化。我国将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三农”“压舱石”和“战略后院”地位将更加凸显。

我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有诸多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从政策环境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路线图、任务书和优先序。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在“三农”领域的投资,为区农业农村补短板、锻长板、筑底板带来加速发展政策机遇。发展格局看,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等战略部署,对重庆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大渡口努力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中试点示范,在服务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中展现新作为,为扩大我区农业农村对外开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从市场消费看,国家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为推动农村消费提质升级,优化城乡消费结构提供了良好环境,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生态产品、乡村旅游等的需求更加迫切,我区背靠重庆主城都市区核心区这一巨大消费市场,将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逼农业提质增效带来新的内生动力。

我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城镇化推进速度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城市对乡村“虹吸”效应明显,如何发挥城市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和乡村对城市的支持作用,还有待深入探索。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业产业在其他产业中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面临生态保护压力加大、用地政策限制多、用地指标紧张等多方面因素制约。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档升级困难,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品牌意识不强,影响力较弱。农业相关人才短缺,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乡村建设人才、乡村治理人才严重不足。农业融资渠道不畅,由于农业存在抵押物不完善、风险高等特点,农业企业业主、家庭农场等农业主体仍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直接制约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待增强,基层组织能力较为薄弱,群众参与治理意识不强。

第三节 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全区“高质量产业之区、高品质宜居之城”建设总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助力“南部人文之城”、长江音乐艺术湾区建设,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四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农业农村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整体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全面协调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政策供给,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优先保障农业农村发展,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深化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分类推进。顺应村庄发展规律,根据乡村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分类施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五节 发展目标

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基本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2000亩以上,产量600吨,重要农产品保障稳定有力。以优质蔬菜、特色水果为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断壮大,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优化升级,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5亿元,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5亿元。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村庄布局规划进一步优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交通、供水、能源、信息等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提高,“三乡”人才队伍培育壮大,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更加顺畅,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建成全市城乡融合示范区。

乡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2.8%以上,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基本建成生活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乡村。

乡村治理能力明显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显著提升,农民法治意识、乡风文明程度较大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充分发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新成效。

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同步增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7.5%,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下降到1.81。巩固精准扶贫帮困成果同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专栏1 大渡口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2025

指标

属性

农业高质高效

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600

约束性

2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1.09

1.33

预期性

3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亿元

18.34

25

预期性

4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

亿元

1.6

2.5

预期性

5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60.2

64

预期性

6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52

60

预期性

7

耕地中高标准农田占比

%

0

≥40

预期性

8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

100

≥99.5

预期性

9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92.8

≥92.8

约束性

乡村宜居宜业

10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100

100

预期性

11

农村公路(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畅率

%

95

100

预期性

1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20

40

预期性

13

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

%

68

100

预期性

14

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

22

27

预期性

15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

67.7

70

预期性

16

建有综合服务站的村占比

%

80

95

预期性

17

区级以上文明村占比

%

53

60

预期性

农民富裕富足

18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063

33126

预期性

19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

-

1.87:1

1.8:1

预期性

20

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

%

50

80

预期性

21

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人·月

131

200

预期性

22

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

%

9.1

10

预期性

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二章 实现巩固拓展扶贫帮困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着力在巩固拓展扶贫帮困成果、目标任务、规划编制、政策统筹、队伍支撑、体制机制等方面做好衔接,完善有效衔接的政策措施,增强农村区域生产发展动力,扶贫帮困成果巩固拓展。

第一节 建立健全巩固拓展扶贫帮困成果长效机制

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标对表中央和市级政策举措,分类、有序、逐项调整优化现有帮扶政策。稳定兜底救助类政策,落实好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积极贯彻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对边缘易致困返困群体,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建立健全易致困人口主动发现和响应机制,分级分层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不断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加强教育引导,强化致富带头人职业技能培训。

第二节 着力提升农村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十百千”工程,培育壮大柑橘、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进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拓展深化消费帮扶。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把农民工稳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促进农民工就业增收。指导各镇和有关部门开发公益性岗位,过渡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回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落实大病专项救治政策。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发展产业、吸纳就业、消费帮扶、智力帮扶、爱心捐赠等方式开展结对帮扶。明确忠县对口协同发展任务,确保资金帮扶量不减。

第三节 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困致困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加强多部门数据比对,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分层分类实施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坚持开发式帮扶;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按困难类型及时纳入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强化保障性兜底帮扶。继续按规定综合实施城乡低保、特困救助、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救助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资助政策。建立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保障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落实分阶段、分对象、分类别调整脱贫攻坚期间超常规保障措施。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

第四节 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分类推进乡村振兴。顺应不同乡村发展阶段特征,综合考虑各村区位条件、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历史人文等因素,将各村划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四种类型。集聚提升类村庄,鼓励发挥农业产业优势、山水环境优势和民俗文化优势,打造休闲农业型、乡村旅游型乡村。城郊融合类村庄,主动承接城镇功能,发展近郊产业,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特色保护类村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筑牢“山水田林”生态基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观光、果蔬采摘、农耕休闲旅游景点。搬迁撤并类村庄,适时做好征地相关工作,引导村民向城镇或中心村集中。

加强乡村振兴示范引领。按照“抓重点、求突破、见效果、树样板、出经验”和“有产业、有颜值、有底蕴、有精神”要求,高标准打造3个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按照“一高、两低、三薄弱”标准,确定1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开展乡村振兴重点帮扶。

专栏2 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表

序号

类型

村名称

备注

1

集聚提升类

跳磴镇金鳌村、鳌山村

2

2

城郊融合类

跳磴镇双河村、红胜村、南海村、山溪村、沙沱村、石盘村、石林村

7

3

特色保护类

跳磴镇新合村、拱桥村、蜂窝坝村

3

4

搬迁撤并类

八桥镇八一村、公民村、民新村、新华村、桥梓塘村、双山村、互助村、五一村、民乐村、八桥村、凤阳村,建胜镇四胜村、群胜村、四民村、民胜村、新建村、建路村,跳磴镇跳磴村、沟口村、湾塘村

20

第三章 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粮食稳产保供,是稳经济、稳全局的压舱石,“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是稳预期、稳民心的基本盘。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确保“米袋子”“菜篮子”持续稳定供应。

第一节 稳定粮食生产

推进粮油产业结构调整,注重稳面积、提品质、拓功能,大力发展优质稻,鼓励种植“彩色水稻”、“五彩油菜”,打造以金鳌山为核心的“艺术田园”。到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00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600吨。禁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建立撂荒地信息台账,将具备条件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分类有序推进撂荒地利用。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新经营方式,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规模效益。

第二节 提高“菜篮子”保障水平

加强早春菜种植,稳定火葱、韭菜、茄果类大宗时令蔬菜种植面积,引进和推广一批兼具产量、产值和旅游观赏的新优品种,力争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以上。加强蔬菜品牌建设,鼓励发展设施农业,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绿色安全的都市菜园。严格执行全域禁养政策,建立完善畜禽养殖台账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养殖规模控制。坚持源头减量 、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推广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固体粪便肥料化利用、污水肥料化利用等经济实用技术模式,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强化生猪重大疫情防控,引导养殖户改善防疫条件,严防严控重大动物疫情。

第三节 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确保全区耕地稳定在1.5万亩以上。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管制,加强和改进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综合应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土壤改良、地力培肥、保水保肥和控污修复,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健全耕地数量和质量监测监管机制,构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加强耕地保护督察和执法监督。

第四节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宜机化改造

聚焦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撂荒地复耕,大力实施“千年良田”建设工程。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集中力量、分期分批推进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生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集中连片推进“宜机化”改造,扩展农机运用空间,提高粮食、蔬菜、经果产业机械化水平。加强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和全程监管。坚持新建与改造并重、建设与管护并重,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和改造更新机制,落实建后管护主体和管护经费,确保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作用。

专栏3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宜机化改造。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面积2000亩,实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大幅改善机械化生产作业条件。

    高标准农田按照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七化”标准,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000亩。

第四章 构建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品种和优势产品,合理布局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深入拓展农业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旅游等功能,打造主城近郊休闲目的地。

第一节 优化农业区域发展格局

紧紧围绕“一业带动、多业融合、重点突破、全域推进”,以“市级全域旅游示范镇”、“跳磴鲜活美食镇”建设为契机,以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彰显特色、相互融合为导向,构建“两山一带”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云顶金鳌山,立足金鳌山片区三台地地貌特征,依托金鳌寺、金鳌山寨墙遗址、蛮洞沟水库等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农耕文化、鳌文化、禅文化,稳定发展优质蔬菜和特色水果产业,拓展农业新功能新业态,打造集科技示范、农业科普、农耕体验、农禅研修于一体的精致农业示范区和田园综合体。生态中梁山,充分发挥中梁山生态涵养和屏障功能,围绕大渡口森林公园、矿山公园、石林寺、猫儿峡等乡村休闲旅游点,逐步更替现有低效益树种,大力建设“义渡桃园”,适度发展枇杷等特色水果,打造集生态农产品食疗养生、森林康养、禅意度假于一体的中梁山生态农业养生区。果香滨江带,持续开展大滨路沿线区域人居环境整治,发展培育一批乡村民宿,以柑橘“春见”为主,伏旱季水果等为辅,提档升级一批精品果园,打造集采摘、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滨江四季果园带。

第二节 做新做精特色水果产业

以柑橘、桃、李、枇杷等为主,优化水果品种结构,开展柑橘、桃等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加快优良品种引进推广和乡土品种优化培育,推动特色水果产业多元化发展。切实转变水果产业发展方式,促进水果产业与休闲旅游以及文化服务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观光、休闲、科普等产业业态,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以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为引领,推进智慧农业试点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绿肥种植技术,强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动水果产业深度提质,积极开展“石猿”牌柑橘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工作。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因地制宜开展低产劣质果园改造,推进主要树种品种更新换代。

第三节 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培育壮大“重庆小面”。加快推进“重庆小面特色产业园”建设,提高“重庆小面”食品加工能力。有效整合“重庆小面”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完善产品研发、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等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建设“重庆小面特色园区”。加大“重庆小面”上下游配套企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链头部企业,提高产业聚集度,构建以“重庆小面”产业为主,上下游产业配套的全产业链生态圈,打造“重庆小面”产业集聚区。积极推进“重庆小面”地方认证标志申请工作。加快推进“重庆小面”电商平台引进工作,深化与各大知名电商企业合作,策划开展网上“重庆小面节”等活动,进一步提高“重庆小面”全国知名度,将重庆小面”打造成为线上线下通吃的地方代表美食。深入挖掘小面文化,精心制作《重庆小面》系列丛书、微电影,规划建设“重庆小面”文化博物馆、“重庆小面”美食文化街,推动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擦亮“重庆小面”城市名片。加快建立“重庆小面”产品地方标准体系,全面提高全项检验检测能力。完善“重庆小面”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机制,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好“重庆小面”金字招牌。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围绕“后备箱经济”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加强鲜活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提升农产品初加工整体水平。推动桃子、花椒等资源型优势产品向休闲食品、调味品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精深加工环节转换,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加大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培育力度,支持重庆井谷元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重庆红九九食品有限公司、重庆嘉威啤酒有限公司、重庆华生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围绕科技创新、物质装备、技改扩能等,强化融资担保、检验检测等服务,完善仓储物流、供能供热、废污处理等设施。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农产品加工新模式。

建立健全流通服务体系。加强大渡口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镇农贸市场规范化建设,升级改造跳磴镇农贸市场,建设乡村土特产市集,构建以区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镇农贸市场和城区菜市场等农产品零售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创新短链流通模式,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新型经营主体与超市、社区、学校等消费端对接,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开展生鲜农产品“基地+社区直供”电子商务模式。加快建设从区到村的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建立农村公共仓储配送网络,完善农村三级配送体系。鼓励农产品产地和部分田头市场建设规模适度的预冷、贮藏保鲜等初加工冷链设施,加强先进冷链设备应用。积极培育农产品物流企业,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推广运用追溯码、电商码等新技术,推动追溯管理与市场准入相衔接,打造从生产到消费全程“不断链”的农产品智慧物流系统。

第四节 打造主城近郊休闲目的地

优化休闲旅游空间布局。依托跳磴镇“半壁江山半壁城”的城乡共存及立体景观优势,科学布局旅游空间,推进景点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构建“1+3+N[1]旅游环线。将金鳌山田园综合体、中梁山森林公园建设成为城市中的郊野公园、钓鱼嘴长江艺术湾区的功能拓展区,建成集山水田园观光、休闲养生度假、亲水娱乐游憩、多元文化体验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区。通过对山系、水系的系统性保护和开发,利用跳磴镇原有“民俗、民风、民情、民味”和“风物、风采、风俗、风味”,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业体验、研学旅行、特色民宿等文化体验集群,打造主城近郊休闲目的地。

加强休闲旅游品牌创建。深入挖掘大渡口特色农耕文化、巴渝文化、乡建文化、温泉文化、名人文化、工业文化,丰富全区休闲农业发展内涵,打造一批集风光优美、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示范点。持续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魅力乡村·义渡田园”农耕文化体验、“石盘‘斧橘’果王争霸赛”等推介活动,形成知名、有影响的休闲农业节庆活动品牌,提升休闲农业节庆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美誉度,进一步提高全区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创新“旅游+科普教育”、“旅游+文化娱乐”、“旅游+体育赛事”、“旅游+医疗康养”等发展模式,与长江艺术湾区有机衔接,构建“城乡一体”的全城旅游交通环线。

1+3+N:“1”即一条旅游大环线,“3”即中梁山环线、金鳌山环线、小南海环线,“N”即云顶金鳌、石林松涛、南海温泉小镇、大渡口国家森林公园、南海地球村、江北果岭、椒香田园等N个景点。


专栏4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重点项目

    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建设万吨冷链物流总部基地、“重庆小面”产业示范园,实施红九九、嘉威、井谷元、禄苑等技改扩能及智能化改造项目。

    都市休闲农业。建设金鳌山田园综合体、金鳌山城市郊野公园、盘古天地农业生态旅游园;推进中梁山生态旅游发展,打造AAA级以上景点(区)1个;实施跳磴河农业旅游开发、石林松涛改扩建等项目;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服务品质提升工程,规划建设环金鳌山片区路网,新建鳌山至金鳌登山步道、跳磴河滨河步道等7.5公里,打造环金鳌山便道景观8公里,建立文旅舆情监测与应急响应系统、旅游引导标识系统和客流预警信息系统。

第五章 提升现代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农业科技支持,提高农业生产装备水平,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实施“科技+”产业振兴战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积极融入成渝科创走廊,推动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支持建设国家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配备和充实区、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村级农民技术员,推动形成区、镇、村的三级科技推广网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孵化基地建设,研发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产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强化科技创新成果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产品智能仓储物流保鲜、农产品传统加工工艺智能化再造、功能性特需食品精准设计制造及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关键核心装备创制等领域的运用。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支持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支持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第二节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强化农机农艺融合,积极推广优质、高产、抗逆、适应机械作业的农作物新品种,促使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配套。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由种植业向特色林果业等领域拓展,加大机械化经果园建设技术规范的应用力度。强化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能力建设,加大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促进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推进智慧农业示范应用。构建以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用相结合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推动农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稳定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支持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农机作业服务。

第三节 加强农产品品质品牌建设

推进品种培优。持续调优水果、蔬菜、花椒等作物品种,引进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优良农作物品种,基本实现主要农经作物良种全覆盖。加大农业新品种创新支持力度,大力引进推广桃、柑橘等植物新品种和农业新技术。注重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利用,加快火葱等道地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建设标准化、集约化良种生产基地,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龙头企业。

推进品质提升。聚焦“产出来”和“管出来”,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农药、兽药、肥料、饲料等生产、经营许可,落实高风险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强化投入品源头监管,全面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销售。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持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推动主要农产品监测、检测网络体系技术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9.5%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用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和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加快融入全国追溯“一张网”。探索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

推进品牌打造。加强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注重统一标识、整体策划、集中推荐,构建以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三峡牌”为龙头,绿色食品认证产品为支撑,传统“老字号”品牌为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全面提升石猿柑橘、跳磴火葱、义渡花椒、复兴“华生园”等本土品牌市内外知名度,加快培育壮大“重庆小面”知名品牌。积极支持、培育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农业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品质品牌认定。积极组织区内农产品企业参加西部农交会等各种展览展销和节庆活动,推荐农产品参加国际慢食协会“美味方舟”评选,推动农产品进入国际平台评选,进一步提升区内农产品品牌美誉度。

推进标准化生产。坚持绿色导向、市场导向,实施“质量兴农”先进标准专项,支持本地骨干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积极参与行业和地方标准制修订,鼓励制定企业标准,支持培育农产品团体标准。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标准化蔬菜基地、标准化水果基地、标准化花木基地,强化全程质量控制,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动主要农产品监测、检测网络体系的技术升级,加速农产品加工质量监测、检测技术体系与国际接轨。

第四节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鼓励农民合作社加强农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能力建设,支持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增强农民合作社服务带动能力。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发展壮大单体农民合作社、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提升指导扶持服务水平。建立示范社名录,持续开展国家、市、区级示范社三级联创,到2025年,力争培育市级示范社4家。

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完善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引导广大农民和各类人才创办家庭农场,把符合家庭农场条件的种养大户和专业大户纳入名录管理,到2025年全区家庭农场经营质量得到持续巩固。强化家庭农场指导服务扶持,鼓励家庭农场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开展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家庭农场示范创建。

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产业着力壮大国家、市、区三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梯队,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雁阵”,到2025年,力争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家、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达10家。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鼓励企业挂牌上市,打造知名企业品牌。

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提升农民合作社服务能力,强化家庭农场生产能力,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发展“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织模式,引导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健全资源要素共享机制,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联合体资金内部有效流动,促进科技转化应用,加强市场信息互通,推动品牌共创共享,推动联合体各成员融通发展。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提升产业链价值,促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互助服务,探索成员相互入股、组建新主体等联结方式,实现深度融合发展。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坚持小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相协调,提升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能力。加强小农户科技装备应用,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引导小农户开展合作与联合,积极发展“农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公司”等模式,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小农户覆盖,鼓励小农户开展网络购销对接。稳定完善小农户土地政策,健全针对小农户补贴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小农户水平,加快构建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围绕特色效益产业,大力发展农资供应、良种繁育、农机作业、统防统治、集中育秧、加工储存、废弃物处理、生产托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农技指导、信用评价、保险推广、产品营销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开展财政购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农业生产性服务。

第五节 加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

持续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强化制度创新、政策支持,加强招商引资专业团队建设,健全农业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加强重点园区涉农项目策划,完善重大乡村振兴招商引资项目库,多形式、多平台开展农业对外招商引资。围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扩链、补链、强链,重点引进市场行情好、与我区资源禀赋匹配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加强市、区级部门互动协作,主动联系驻成渝两地领事馆,加强驻外地商会和外省(自治区、直辖市)驻渝商会、涉农协会、农业企业沟通协调,营造纵横交错、政商互动的开放合作网络化生态。扩大省际招商合作,重点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投资合作,开展实打实对接、点对点洽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招商,积极推动智慧农业体系建设。提升外资利用水平,鼓励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我区农业产业链薄弱环节,提升农业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

第六章 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

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数字乡村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不断壮大乡村数字经济。

第一节 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

推进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智能化建设,围绕休闲农业大力开展智能化试点,促进相关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加工流通、市场销售、安全追溯等环节融合应用。推进农机化与大数据智能化深度融合发展,完善农机管理系统,加快实现农机调度、安全监管、推广展示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和效率。持续开展智慧农业建设试点示范,围绕桃子等特色水果精细化种植、全生长周期监测,建设万亩智慧果园。加快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智慧农业监测体系,建设农业产业数字化地图,提高对农业资源要素、生产过程、时空方位及生产环境的感知、诊断、决策能力。

第二节 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

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建设完善“三农”大数据平台,深入挖掘农业大数据商用、政用、民用价值,加强农业农村部门政务数据资源与涉农数据、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等大数据关联分析和融合应用,加快推动涉农信息系统整合和涉农数据资源共享,开发服务乡村振兴的大数据产品,实现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共建共享、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协作协同,构建全区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提高农业农村领域管理服务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积极开展桃子全产业链大数据综合应用试点,探索可复制的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模式。

第三节 发展壮大农村电子商务

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引导优势特色产业与农村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建立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销售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系统。鼓励电商企业、农业企业、区政府开展合作,建立农产品电商孵化基地、产业园等服务机构,提升农产品商品化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完善农产品电商服务体系。开展品牌农产品网销行动,加强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培育壮大网销品牌。鼓励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品控分拣、打包配送、统配统送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子商务物流仓储功能,增强农产品网销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模式,打造一批重点网货生产基地和产地直播基地。

第四节 强化农村综合信息服务

积极推进益农信息社功能提升,完善公益、便民、电商、培训四类服务,推动实现信息进村入户。统筹空间布局,集聚资源要素,推动智慧农业与互联网、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将跳磴镇打造成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社区功能的农业特色“互联网”示范小镇。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培育创意农业、认养农业、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乡村共享经济。推进手机“新农具”应用,全面提升农民运用手机上网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能力。探索发展农业生产“云服务”,加强服务供需智能对接、服务质量远程监管,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和运营机制。

专栏5 “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工程

    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1+4”综合服务平台,即建成1个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4个业务系统(农产品电商指导孵化系统、农业智慧物流管理系统、金融服务与支付结算系统、风险管理与控制系统)。

    综合信息服务。建设完善益农信息社20个,搭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实现网络全覆盖、服务无盲区、运营可持续。

第七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持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节 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

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完善小城镇规划,有序推进场镇改造提升,加强重点道路沿线综合整治,把场镇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载体、城乡融合的纽带。科学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分类推进村庄发展。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强传统村落特色和乡村风貌保护。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提高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逐步解决农村基本不设防问题。尊重农民意愿,严格规范村庄撤并。

第二节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产业路、便民路,重点打通“断头路”,修好“联网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大通道。加快交旅融合,持续推进乡村旅游公路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客运公交化和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公交与城市公交紧密对接。全面推行三级“路长制”,完善公路安保设施,强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加强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到2025年,全区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畅率达到100%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行动,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保障能力,提高农村供水保障质量,确保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持续达到100%。加强农村中小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增强农村防洪安全保障能力。积极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争新增改善灌溉面积5千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供水保证率达80%以上。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确保工程设施长期发挥效益。

强化农村通讯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推进光纤、4G等高速宽带网络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覆盖,分类分阶段推进城乡关键节点的5G网络覆盖,全面满足镇村移动通信网络高速接入需求。加快推动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乡村旅游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农村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建设。

加快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大力提升农村地区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有序推进城镇天然气管网向乡村延伸,支持气源管道、LNG储配站、区域性储气站等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气源设施。

专栏6 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

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新改建石新路、跳陶路、跳伏路、牛谭路等“四好农村路”64公里,新建或改建村社入户便道33公里。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铺设雨水收集管网6公里,修建排水沟10公里,改造提升山坪塘28口。

农村能源体系建设工程。持续推进燃气“进村入户”,新建燃气管线约10公里。

第三节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深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整改全区推进厕所革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继续分类、分区域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卫生厕所,推进人口规模较大村庄、乡村旅游接待点配套建设公共厕所。科学选择改厕技术模式,确保经济适用。建立健全农村厕所运行维护机制,持续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提高到100%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序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近郊农村延伸,建设集中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农村聚居点、乡村旅游重点地区污水处理站建设、管网建设和运营维护。加强农村农家乐、民宿生活污水处理的监管。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积极开展水美乡村建设。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0%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完善区、镇、村三级设施建设和服务,向自然村组延伸覆盖。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垃圾分类示范村建设。完善村保洁制度,稳定保洁队伍。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保持在10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实现全覆盖。

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坚持“点、线、面”相结合,以已建成示范点为基础,整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实施“千村宜居”计划,开展美丽庭院示范片建设,建设市级宜居村庄4个、区级“无废村庄”3个。深入开展清理“蓝棚顶”、清理无人居住废旧房、清理房前屋后杂物堆、清理田间地头废弃物、清理管线“蜘蛛网”、农村爱国卫生运动为主要内容的“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实施“点亮农村”工程,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

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长效机制。坚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政府引导,探索建立专业化、市场化建管运营机制。持续开展“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教育,开展“清洁户”评选,引导村民养成良好习惯。全面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建立健全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积极推广城乡环卫一体化第三方治理。

专栏7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重点项目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建拱桥村、新合村、蜂窝坝村、金鳌村等污水处理设施7处,铺设污水收集管网10公里。

农村厕所革命。改造农村户厕765户,新建或改建公厕6座。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连片整治南海村、民胜村、环金鳌山片区、中梁山片区人居环境,开展农房改造整治346栋、农户庭院整治30户,安装公共照明路灯或庭院灯500盏。

第四节 加快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添置多媒体设备,完善功能室、实验室、学生宿舍和食堂等设施设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学校校长、薄弱学科教师全员培训,开展全学科送教下乡活动,实施农村学校蹲点指导提升计划。提升远程教育服务“三农”能力,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科技含量。

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区、镇、村三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卫生室布局,加强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强远程医疗能力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延伸、区级医院与区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互联互通。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的有效衔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切实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加强镇、村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建设,做好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控。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健康村”建设。

推动社会保障城乡统筹。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按照政策规定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进一步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及时将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救助范围。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强化特殊救助帮扶,加强农村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鼓励农村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健全完善进城落户人员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

提升农村养老托育服务。在确保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资金到位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利用农村的闲置房屋,建立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机制,探索更加符合农村老人需要的养老模式。建成建胜镇、跳磴镇养老服务中心。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服务机构,实施敬老院提档升级工程。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机构,通过补助投资、贷款贴息、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养老服务发展模式。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提高对失能、半失能、低收入、高龄等老年人的托底保障能力。落实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高龄津贴制度。加强养老护理从业人员培训,提升养老服务组织从业人员专业性。大力发展农村托幼事业,加快构建多元化、多样化婴幼儿照护体系。

强化农村文化体育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和资金保障,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升级改造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全面建成农村“半小时文化圈”。加快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让农民共享城乡优质文化资源。深入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利用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等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制定统一的村级文体活动场所和公共设施使用管理制度,实现村级文体活动场所和公共设施真正“管”起来“用”起来。

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进一步精细化、智能化气象、洪涝、地质、地震等灾害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提高信息获取、远程会商、公众服务和应急保障能力,推进“数字减灾”工程建设。完成全区镇村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建设,完善进村入户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传播机制。完善重点林区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提升森林防火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修订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力量、日常巡护等公益岗位选聘机制,实现在农民中就近就地选聘。建设覆盖区、镇、村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开展手机移动报灾APP应用。建立灾后救助、损失评估、恢复重建等长效机制。加大农村自然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宣教。提升防灾减灾社会动员能力。

第五节 推动农村消费扩容提质

逐步转变农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引导农民自主网上购物或提供公益性代购服务。围绕农产品、手工艺品、非遗产品、特色美食等农村产品,推进 “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开展品牌化、标准化、电商化、产业化改造,促进资源变产品、产品变网货。积极发展农村夜间经济,利用农村特色自然资源,借助科技、艺术、创意等手段,打造村庄夜间景观,提升农村自然景观对当地农村居民和周边游客的吸引力,促进夜间消费。大力发展假日经济,激活城乡周末消费,打造一批周末精品乡村休闲目的地。加大农村市场日常监管和执法办案力度,聚焦食品药品安全、农资供应等领域,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规范农村市场秩序。畅通农村地区投诉举报渠道,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八章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支撑,开发乡村人力资本,在用足用好在乡人才、返乡人才、入乡人才上下功夫,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乡村人才振兴良好环境。

第一节 建设高素质农村人才队伍

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建立健全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评选认证、管理服务、扶持激励等制度体系,培养一批有生产经验的“老农”、想干事创业的“新农”、能发展创新的“智农”和有专业技能的“知农”。以乡村手工业、民间工艺为重点,组织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培育一批技艺精湛、扎根农村、热爱乡土的乡村工匠。加强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乡村工匠等二三产业人才培养。加快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建强乡村教师、医生、规划、文化、体育人才队伍。强化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实施基层一线岗位轮值锻炼,全面提升素质能力。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加快建设基层干部人才信息库,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专业大户为重点,分产业、分类型、分层次建立人才资源储备库。

第二节 畅通城乡人才培养交流通道

实施乡村人才“虹吸”工程、“归雁人才”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农村本土人才回引培养计划,持续回引本土人才和引导入乡人才参与乡村振兴事业。探索设立“名誉村长”特聘岗位,吸引有志报效家乡的乡贤能人、老党员干部任职。深入开展“三师一家”下乡服务。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镇、村一线岗位锻炼,将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作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必备条件,促进城乡人才交流。

第三节 健全乡村人才振兴机制

创新和完善乡村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措并举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科学化、社会化、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发挥政府、用人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推进农业科技成果权益改革,健全种业等领域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明晰为基础、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各类人才创业支持力度,落实好各项创业政策。

专栏8 高素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高素质农民。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行动,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00人以上。

乡土人才培育计划。扶持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培养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返乡创业人才培育计划。加强创业技能培训,采取“互联网+”模式,制定专业技能培训创业课程,提升返乡人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

第九章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第一节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为基本形式,实行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推动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居住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大中专学生、农业转移人口及随迁人口和其他非户籍等重点人群应落尽落。深入实施居住证制度,有效衔接户籍管理制度,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配置,加强农村转移人口平等享受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城镇公共服务权益保护。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完善激励机制,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城镇新增建设用地、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加强就业技能和文化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和融入城镇的能力。构建城乡区域一体的人口管理服务机制,全面实施“互联网+户政服务”,探索建立户口事项全区全域通办、自助办制度。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常住人口常态化统计机制,建立全区常住人口数据库。

第二节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健全财政优先保障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财政投入只增不减。建立涉农财政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优化资金支出结构,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加大政府投资对农业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优化政府投资安排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通过设立基金、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强化财政资金股权化改革督导力度。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镇金融网点功能,加快组建村级金融服务组织,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普惠多元。加大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中长期信贷支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信息系统建设,鼓励开展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租赁业务,大力推广“政银保”模式,探索开展“财政+银行+保险+担保”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或挂牌融资,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围绕优势农产品探索实施农业保险,推动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完善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

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下乡。优化基层营商环境,完善融资贷款和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发展智慧农业、循环农业、休闲旅游等农业产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乡村生活性服务业。探索搭建城市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深化“放管服”改革,放宽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领域投资条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

第三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运用,探索多种形式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管理,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数据库和应用平台。探索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和退出土地承包权具体办法。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依法依规开展承包地经营权担保融资。

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强宅基地管理,严格落实“一户一宅”规定。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完善集体所有权行使机制,保障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研究制定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具体办法,探索赋予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等权能。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房屋发展乡村民宿、农产品初加工、农村电商等。总结推广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经验。

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总结推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经验,持续扩面深化,力争到2025年农村“三变”改革试点覆盖50%以上行政村。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股权管理,探索集体经济组织人力资源培育和开发利用机制,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特色种养、物业经济、农村产业融合项目。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三变”改革。探索“三变+特色产业”“三变+集体经济”“三变+乡村旅游”等实现形式,丰富和拓展农村“三变”改革方法路径。规范收益分配,探索建立固定分红、保底分红、效益分红、实物分红等分配方式,加强分红监督管理。

第四节 建立促农增收长效机制

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渠道。完善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等政策,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销对接和在城市社区设立直销点。建立农产品优质优价正向激励机制,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共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企业,通过利润返还、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培育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收。

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制度,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健全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加大东西部劳务协作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推行外出务工与本地务工、返乡创业与就地兴业、培训转岗与毕业就业相结合的多元就业模式,解决困难家庭零就业问题。实施乡村就业促进行动,振兴传统工艺,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推动农民就业多业化。大力开辟公益性岗位,安排农民就近就业。进一步强化就业援助,深入实施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和就业援助扶持制度,统筹推进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实现城乡居民同工同酬同待遇。

稳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创新农村集体资产运营新机制,有条件探索试点开展市场化、职业化等运营模式,通过委托管理、组建平台公司、股份制、租赁等形式参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收益。探索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担保、继承等权能。探索建立明晰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的经营性资产产权,将其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政策。鼓励农民以承包地、住房、农业生产资料等入股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取得租金收益、股权收益。

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推广粮食、蔬菜等政策性农业保险,降低农民农业经营风险。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制度,确保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积极推广土地流转履约保证金制度。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制度,做好各种救助、低保资金发放。

第十章 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建设生活环境自然优美、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

第一节 积极推进农业绿色生产

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全面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逐步扩大有机肥施用面积。强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控、高效低风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实现化学农药减量化。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监督检查,加大违规使用农药问题的查处力度。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6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持续稳定在100%以上。

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推广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固体粪便肥料化利用、污水肥料化利用等经济实用技术模式,推动畜牧业绿色生态、健康安全发展。因地制宜开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深入实施农膜回收行动,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探索地膜使用量控制机制,推进减量替代。加强农用化学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农膜等农资市场监管,从源头控制和减少“白色污染”。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2.8%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第二节 加强乡村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强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发展节水农业。持续加强农业投入品土壤污染源头控制,严防新增污染来源。加快提高农田土壤污染防治基础能力,推动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全面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实施受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工程,全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继续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系统调查,推动完善农业资源保护信息数据库。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开展外来入侵物普查,建立健全农业外来入侵生物风险评估、预警及应急响应制度。

实施乡村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强化“三线一单”约束作用,加强中梁山重点区域生态保护,深化细化生态保护红线,实施长江岸线分区管控。全面推行林长制、山长制,推动山林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和“清水绿岸”工程,开展农村“四旁”植树,形成“绿带、绿廓、绿楔、绿心”等城乡空间结构,力争2025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0%以上。加强生态退化区保护和建设,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科学修复生态敏感区、脆弱区、退化区,推进长江消落区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三级双总河长、四级河长”组织体系,将河长体系全面延伸至村一级。开展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减少氮磷流失。推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助推碳达峰、碳中和。

第三节 推动实现生态资源价值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落实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和指标体系,按照“谁受益,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排污权、碳排放交易机制,深化拓展地票生态功能,探索用水权、用能权交易。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培育发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市场,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第四节 全面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切实保护长江生物资源及物种多样性,促进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修复。深入实施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专项行动,加强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强化联防联控,提高智能化监管水平,确保江河水面禁得住、管得好。统筹做好退捕渔民上岸“后半篇文章”,大力开展退捕渔民结对帮扶工作,持续动态做好渔民转产安置,确保退捕渔民退得出、稳得住、不反弹。开展禁渔宣传活动,营造舆论监督氛围。坚持联合执法制度化,开展多部门联合巡查、联合办案,建立健全本区部门之间,以及本区与毗邻县区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组织实施好专项执法、综合执法行动。科学开展长江大渡口段增殖放流活动,涵养长江渔业资源。

第十一章 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健全体系、整合资源、增强能力,完善社区治理体制,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深入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能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加强党组织对农村各种组织统一领导。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党员教育活动,健全落实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完善党员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和致富带富能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积极推进村务公开“阳光工程”,严格落实按“四议两公开”程序决策村级重大事项制度,加强村干部履职情况监督检查,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整体素质和公信力。

第二节 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深入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村民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严格依法实行民主选举,选出群众拥护的讲政治、守规矩、重品行、有本事、敢担当的村委会班子。健全民主决策程序,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自治事项清单、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涉证事项清单及负面清单,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体系。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职责权限、监督方式、管理考核,积极推进村务公开信息化,提高村务监督工作的水平和实效。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做法,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

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持续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强化农业执法工作,持续加大对农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和震慑力。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惩农村黑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建设平安乡村。畅通信访渠道,结合“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建设,及时受理、办理农民群众信访问题。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市场监管等方面法治化水平。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网格化共治平台建设,整合“雪亮工程”资源,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农村疫情防控。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广泛开展法治文艺演出、法治书画展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制定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村规民约。深化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发挥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老年人协会等“一约四会”及村社风俗监督员作用,推进设立村社“失德曝光台”、组建“美德劝导队”,加强婚丧礼俗整治,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第三节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融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贯彻到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抓好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推选宣传农村道德典型。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建立婚丧事宜报备制度,总结推广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规民约,治理大操大办、不赡养父母的做法,通过引导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孕育社会好风尚。

推动优秀乡土文化保护传承。积极利用乡村的本土文化资源优势,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深入挖掘继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因地制宜实施民俗文化发展行动、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农耕文化体验基地建设工程,着力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强化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加大古建筑、地貌景观等保护力度,支持跳磴石工号子、跳磴民居上梁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加大大渡口区非遗资源的调查整理,建立“非遗”数据库,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创新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鼓励支持建设“乡情记忆”陈列馆,实施特色民居、劳动工具、生活器具、服饰以及艺术品等乡村特色文化遗产保护。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以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开展健康文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增强群众参与度,提升服务影响力和文化形象,提高全民文艺素养和整体素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持续开展梦想课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乡村阅读季”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持续开展送戏进村、文艺演出进村、惠民电影等文化下乡活动,鼓励农村自办“村晚”等文化活动,支持“一村一品”等文化品牌打造和“三农”题材文艺创作。恢复乡村传统文化节庆,结合当地传统习俗,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

第四节 提升镇和村为农服务能力

强化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镇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推动各级投放的公共服务资源以镇、村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使镇成为为农服务龙头。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建立集综合治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统一平台。增强镇统筹协调能力,构建上下联动、功能集成、反应灵敏、扁平高效的综合指挥体系,发挥好镇服务、带动乡村作用。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管理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为农民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和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加快政务服务应用向镇、村居下沉,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

第十二章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第一节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重庆市贯彻实施〈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办法》,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加强党对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重农强农的行动优势。压实领导责任,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推动各级党委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加强党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完善运转机制,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农村纪检监察工作,把落实“三农”政策情况作为党委巡视巡察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农村权力运行监督制度。

第二节 强化项目支撑

加强全区“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项目储备,按年度制定重大项目实施计划,以项目为抓手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重大工程、重点任务、重要目标如期实现。坚持资金和土地等要素保障跟着项目走,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项目用地政策落实项目用地。创新工程项目投融资方式和建设管理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与管护。组建重大项目跟进小组,积极协调和督促建设单位,抓紧落实项目的阶段性工作。加强项目建设监督管理,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程序推进,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

第三节 动员社会参与

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农民群众内生动力,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振兴,搭建社会参与平台,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格局。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积极作用,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建设乡村振兴智库,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宣传一批为全市乡村振兴做出重大贡献的农民、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基层干部等,强化舆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节 强化法治保障

坚持依法治农、依法兴农,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制度化法治化。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平台建设,建强基层执法队伍,实行农业农村领域执法事项清单制度,构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严格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加大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对乡镇执法的指导监督,增强乡镇执法能力。强化农业农村普法宣传,抓好农村“八五”普法,推动法律法规进农村,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第五节 加强规划管理

加强规划与重庆市农业农村规划、大渡口区乡村振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基础性、全局性规划的衔接。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对各项目标、任务、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实现情况进行评估和适时调整。创新监测方式,加强农业农村统计工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数据库,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情况,为科学评估及决策提供支撑。

第六节 加强规划环评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致富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对乡村生态振兴提出系列重大举措,大幅降低农业农村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积极组织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推进规划环评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衔接,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优布局、调结构、转方式。强化建设项目环评指导,做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切实发挥环境影响评价源头防控作用。


重庆市大渡口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项目储备库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责任单位

项目性质

计划建设起止年限

主要建设内容

总投资(亿元)

预计“十四五”完成投资(亿元)

合计

46.28

42.78

一、产业项目

41.38

37.88

(一)农文旅融合产业

8.46

8.46

1

标准化果园
提档升级项目

跳磴镇

改扩建

2021-2025

项目占地面积2000亩,按照良种化生产、轻简化作业、绿色化发展、链条化开发的原则,优化柑橘、桃、李品种结构,开展老果园提质增效改造,挖掘柑橘、桃、李创意文化,采用套种、间作粮食、蔬菜、绿肥等生态循环种植模式,建设标准化果园。

0.16

0.16

2

盘古天地农业
生态旅游园项目

跳磴镇石盘村

新建

2022-2024

项目占地2500亩,以石斧文化、农耕文化为背景发展农业生态园与远古文化园、旅游、农产品精加工、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现代观光采摘园。

2.00

2.00

3

“金鳌田园”综合体项目

区农业农村委

新开工

2022-2025

项目规划建设面积约5800亩,以城乡融合发展为重点,整合利用巴蜀非遗文化资源,实施特色民宿、特色体验、特色种养殖等项目。打造集“七彩油菜”“律动荷塘”“沁心橘园”“义渡桃园”等一体的山水林田湖草精品生态景观约2000亩,其他田园景观约3800亩。改造提升金鳌村旧房及庭院900户,运营金鳌山片区精品民宿10个,道路绿化15公里,提升(建设)健身(登山)步道10公里,栽植生态苗木2万株。全面建成金鳌山生态宜居宜游秀美“金鳌田园”综合体,全面融入长江艺术湾区和“南部人文之城”,实现农村“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2.00

2.00

4

跳磴河沿岸农业旅游开发项目

跳磴镇

新建

2021-2025

利用跳磴河水体资源,进行12.7公里河道整治,清理河床、整治危险河段、修建水挡,建设旅游码头、皮划艇运输专用道路、旅游厕所等,打造跳磴河漂流项目。整治河道周边田块,种植荷花、睡莲、梭鱼草等水生植物,打造“一田一品,一田一景”的湿地梯田景观500亩。开展彩色油菜新品种实验、示范、推广,种植橘红色、粉红色、白色、紫色、绿色等彩色油菜,打造菜花香项目300亩。有效保护和利用秦家院子民居,挖掘清代古民居建筑文化打造乡村民宿。

2.50

2.50

5

“1+3+N”旅游环线提升工程项目

跳磴镇

新建

2021-2025

结合中梁山片区、金鳌山片区和小南海片区农业、自然、文化资源,按照景观道路标准,提档升级现有道路,完善旅游标识标牌、休憩等配套设施,打造 “1+3+N”环线。

1.80

1.80

(二)农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产业

32.92

29.42

6

万吨冷链物流总部基地

重庆万吨冷储物流公司

改建

2020-2025

项目位于万吨冷储公司,拟打造商旅融合的冷链总部基地,形成年冷库规模20万吨,年交易2000亿元,税收1亿元以上的全国线上线下冷链平台。

20.00

20.00

7

红九九扩能搬迁项目

红九九食品公司

续建

2019-2022

项目位于建桥C区,占地约126.8亩,主要建设工业生产厂房、行政办公楼和生活服务设施。

6.33

3.83

8

红九九总部项目

红九九食品公司

新开工

2021-2022

项目位于建桥C区,占地约20亩,建设总部大楼及食品研发中心。

1.50

1.50

9

宏美农业机械产品智能追溯生产系统技改项目

重庆宏美公司

新开工

2021-2022

项目采购智能生产设备5台套。

0.05

0.05

10

嘉威啤酒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项目

重庆嘉威啤酒公司

新开工

2021-2022

项目拟改造嘉威啤酒生产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等,购置ERP系统、机器人码垛机等关键仪器设备约40台套,对原有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建成嘉威啤酒智能化生产线1条。

0.58

0.58

11

井谷元饮品生产线和方杯粥自动化生产线建设

重庆井谷元公司

新开工

2021-2022

新增饮品自动化生产线、方杯粥品自动化生产线和软件系统设施。

0.10

0.10

12

井谷元重庆小面智能化生产线项目

重庆井谷元公司

新开工

2021-2022

项目购置自动散粉机、自动上杆机、微波脱水杀菌机、数控切丝切断机、真空和面机等全自动设备设施28套。

0.06

0.06

13

辽宇食品厂房项目

重庆辽宇公司

新开工

2021-2022

项目购买厂房、装修、购买设备等。

0.30

0.30

14

禄苑西南总部基地建设项目

巴味聚食品公司

续建

2020-2022

项目位于建桥C区,占地面积约20亩,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主要建设调味品及发酵制品生产厂房、办公楼等。

2.00

1.00

15

“重庆小面”产业
示范园

区经济信息委、建桥公司

新建

2021-2025

项目位于重庆高新区建桥园C区,总体规划用地约200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产厂房、重庆小面生产线、研发中心、仓储物流中心、电商服务中心和孵化中心等。

2.00

2.00

二、都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系建设

0.13

0.13

16

智慧农业项目

区农业农村委

改扩建

2021-2025

以物联网、智能视频以及大数据决策为手段,建设柑橘、桃、李等特色水果数字智能化示范基地,围绕特色水果精细化种植、种植全生长周期监测,全程数据汇聚到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产生的技术成果将有力服务于种植区。

0.05

0.05

17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

区农业农村委

续建

2021-2025

坚持绿色生产理念,通过政府引导、主体实施、全民参与的方式,加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力度,推进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和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等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0.05

0.05

18

农产品品牌体系建设

区农业农村委

续建

2021-2025

建立健全“两品一标”和品牌认证监管及补贴奖励机制,搭建对外合作平台,开展品牌农业展示、展销及推介活动,充分发挥品牌农产品的带动效应。

0.02

0.02

19

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出和质量追溯体系

区农业农村委

续建

2021-2025

实现生产与加工、流通领域质量安全有效街接,积极引导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标准示范园(场)推行产地准出和原产地标识追溯。

0.01

0.01

三、农业农村基建项目

4.77

4.77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0.18

0.18

20

高标准农田建设

区农业农村委

新建

2021-2025

按照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七化”要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0.4万亩,储备0.2万亩。

0.15

0.15

21

农田宜机化改造

区农业农村委

新建

2021-2025

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面积0.2万亩,实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大幅改善机械化生产作业条件。

0.03

0.03

(二)农村道路建设

2.19

2.19

22

“四好农村路”建设

区交通局、跳磴镇、建胜镇

新改建

2021-2025

全面推进村组公路通达通畅工程,新改建石新路、跳陶路、跳伏路、牛谭路等“四好农村路”64公里,到2025年,全区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畅率达到100%。

2.13

2.13

23

农村路网改造提升工程

建胜镇

新开工

2021-2025

对民胜村2条、长约2公里的村主要出入公路实施白改黑、修补边沟、完善交通设施、安全护栏等整治提升;新建改建6条断头公路、长约3公里,使村内公路通达通畅。

0.06

0.06

(三)农村品质提升项目

0.82

0.82

24

农村能源体系建设

区发展改革委
区经济信息委

新建

2021-2024

新建及改造高压线、低压线路,实施乡村“进村入户”燃气管线等。

0.30

0.30

25

宜居村庄建设

建胜镇

新建

2022-2025

在建胜镇民胜村开展“小微生特”宜居村庄试点建设,结合实际分批改造农房约100户、公共庭院整治(含规范畜禽圈舍)100户,其中农房改造费8万元/户,公共庭院整治费2万元/户总投资约1000万元;周边污水管网、山坪塘整治及微景观打造,总投资约2000万元。

0.30

0.30

26

鳌山至金鳌
登山步道项目

跳磴镇

新开工

2022-2023

项目位于金鳌山,建设长5公里,宽2.4米的青石板凿面步道及开展景观整治。

0.20

0.20

27

数字乡村建设

跳磴镇

续建

2020-2025

农产品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成1个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4个业务系统(农产品电商指导孵化系统、农业智慧物流管理系统、金融服务与支付结算系统风险管理与控制系统)、20个益农信息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展5G、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搭建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集成运用,构建新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0.02

0.02

(四)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0.31

0.31

28

金鳌村便民服务中心

跳磴镇

新开工

2022-2023

项目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建设卫生室、文化服务、旅游服务中心等功能室。

0.13

0.13

29

石盘村公共服务中心

跳磴镇

改扩建

2022-2023

项目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建设党建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乡村社会综合治理阵地、村民创业服务园等功能室。

0.04

0.04

30

石盘村乡情馆

跳磴镇

新建

2022-2023

项目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建设石盘村乡情历史馆、研学基地室内教育中心、游客接待中心等功能室。

0.14

0.14

(五)农村养老设施项目

0.02

0.02

31

建胜镇养老服务中心

建胜镇

续建

2021-2022

项目在建胜镇新建1个养老服务中心,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

0.01

0.01

32

跳磴镇养老服务中心

跳磴镇

新开工

2021-2022

项目在跳磴镇新建1个养老服务中心,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

0.01

0.01

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1.25

1.25

33

跳磴镇村社入户
便道项目

跳磴镇

续建

2022-2025

项目位于跳磴镇,新建或改建村社入户便道25公里。

0.17

0.17

34

厕所革命户厕新建项目

跳磴镇

续建

2021-2025

项目位于跳磴镇,新建跳磴镇金鳌村、南海村、沙沱村、石盘村等约1200户无害化卫生厕所。

0.02

0.02

35

新建改建公厕项目

跳磴镇

新开工

2021-2022

新建公厕3座,改建公厕7座。

0.03

0.03

36

金鳌村通社便道项目(金鳌山北步道)

跳磴镇

新开工

2021-2022

项目建设宽4.5米、长约3公里彩色沥青健身步道。

0.06

0.06

37

中梁山片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跳磴镇

新开工

2021-2022

项目新建拱桥村曾家湾污水处理设施1个、新合村污水处理设施1个、蜂窝坝村污水处理设施3个。

0.07

0.07

38

农村旧房整治

跳磴镇

新开工

2021-2025

项目位于跳磴镇金鳌村、石盘村、沙坨村、双河村、改造提升农村旧房及庭院900户。

0.90

0.90


  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1230日印发

重庆市大渡口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doc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