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部门街镇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渝快办 政民互动 招商引资 魅力大渡口 数据发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优化营商环境

大渡口营商环境工作连续两年获得市政府办公厅督查激励表彰

日期: 2024-07-16


近日,记者从大渡口区发展改革委获悉,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3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激励的通报》。其中,大渡口区作为大力推动政策改革创新、转变政务服务方式、提升企业满意度、营商环境改善成效明显的区县,获督查激励。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成效明显,连续两年(2022年度、2023年度)获得市政府办公厅督查激励表彰。

成绩的背后是不懈的努力。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2023年,大渡口以破解制约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瓶颈为重点,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筑牢营商环境“硬”基底,打造优质的营商“软”环境,为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诚意十足 服务企业发展实打实

“从注册到拿证我们一次都没跑,几天时间证件就免费送上门了。”

“遇到问题找到部门,都是快速响应,一对一解决。”

“从企业上门要政策,到主动服务给政策,大渡口让我们体验到了‘保姆式’服务。”

提到大渡口区的营商环境,随处能听到这样的评价。

一是强统筹。大渡口区成立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指导委员会,设立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组建20个龙头企业服务专班举全区之力推动营商环境落地见效;健全服务体系,推行重点企业专班服务机制,镇街、部门、园区服务企业责任包干制,创新开展“政企早午餐会”,面对面为企业发展增势赋能。

二是重调度。锚定争创一流营商环境目标,借智借力,细化分解营商环境工作,压实各单位工作职责,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打表推进。

2023年,大渡口区印发《大渡口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十五项行动》,开展“渡易办”政务服务品牌创建行动、企业开办流程提速行动等15项行动,出台共53项措施,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二)创新提升 发展环境跑出“加速度”

公平高效的法治环境,是企业放心发展的基石。近年来,大渡口打造公平完善的法治环境,深入推进商事案件立、审、执全流程繁简分流改革,进一步提高诉讼效率;强化“互联网+监管”,扎实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建立健全事项抽查清单和随机抽查“两库”;专利成果运用转化便捷,与5家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企业搭建高效质押平台,指导企业成功质押专利3件融资1000万元;扎实开展护航暖企行动,帮助企业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2023年排查欠薪、劳资纠纷等涉企矛盾纠纷393起,全部成功化解。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营商环境越优,企业发展就越充满活力,就是要以环境之优促发展之“进”。

效率——用“速度”换来企业发展。大渡口推进“一窗综办”改革,实现“一窗受理、综合服务、最多跑一次”;采购人合同签订时间由法定30日压缩至20日;实现办水电气“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低压小微企业接电平均时间减至8个工作日,用水气报装优化至2个服务环节;谋划推进“一件事”58个,7个“一件事”进入市级论证审查。

创新——敢于探索“最优解”。为了便捷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大渡口深化“一网通办”率改革,实现营业执照、印章、税务、社保等事项“一次办结”,开办企业“一日办结”率达100%。为了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大渡口打造“义渡诚信”品牌,构建完善“双公示”信息“日监测、周督促、月反馈、季通报”工作机制,累计归集各类信用数据超170万条;强化“红黑名单”应用,累计实施联合奖惩查询次数超3万次;在税务、卫生、医保等28个领域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积极推广“信易贷•渝惠融”平台,为27家中小企业纯信用融资5411.4万元。

(三)破除障碍 让企业无忧前行

不久前,重庆华韶智算中心一期项目开工仪式举行,将投资上百亿元打造数字产业集群。作为全生命周期服务企业,华韶智算中心从签约到开工仅仅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整个过程都非常顺利,充分感受到了大渡口满满的诚意和热情,令人感动。”回想项目落地大渡口的经过,华韶数智总经理王帅特别感慨,调研、考察、签署协议……每一个环节、细节都让企业看到了大渡口优良的营商环境和热情周到的服务。

创新难、融资难、引才难,大渡口直面营商环境的“三个难题”,下大力气破解,为企业发展鼓劲:出台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十五条政策,全区共有科技型企业519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继续保持全市前列;主动与金融机构强化合作,探索建立产融结合、银企对接“白名单”制度,试点商业价值信用贷、知识产权信用贷、创业担保贷,对优质企业实施差别化信贷支持,协助企业落实贷款,支持辖区银行通过应收账款质押、定向授信贷款等方式新增发放贷款120亿元;每年安排人才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支持,2023年兑现各类人才补助补贴费用560万元,通过多渠道引进人才、多举措培养人才、多项目支持人才、多平台成就人才、多方式服务人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