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渡口区跳磴镇,有一处以姓氏和院落命名的地名——秦家院子。这一座古朴素雅的老宅坐落于南海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院子坐西朝东,建筑面积330平方米,庭院面积630平方米,内含厅堂、厢房、天井等,结构完整,是比较完整的一个清代四合院民居建筑。
据四川武胜县秦姓族人所述,他们与跳磴镇秦家院子秦氏同属一宗,双方字辈均按“大正国世万,文学永远昌,一庭多致庆,亿代必含芳”排列。资料显示,武胜秦姓是在康熙三十六年至五十九年间陆续入川的,而其中一支何时迁至大渡口跳磴镇,则尚无定论。
秦氏一族迁川的背景,与明清之际四川地区的人口剧减密切相关。自明万历年至清康熙初年,百年间战乱、瘟疫、饥荒接连不断,导致蜀地人口锐减。为恢复生计与农耕,清廷推行“湖广填四川”政策,招民垦荒,甚至以官职相励,清廷颁布:“俟三百户民者皆开垦,实授本县知县。”意思是说,招揽到300户流民,即封为本县的知县。
据秦氏后人叙述,其族谱记载本支源自江西上高县。秦惠为永州秦氏先祖,从江西迁湖南。秦惠生六子,长子秦兴辅之子秦景文就是秦家院子秦氏始祖。先迁湖南,秦景文一支再于乾隆年间由江津转迁至巴县跳磴乡,购地建院,逐步扩建成如今的秦家院子。
2011年,秦家院子纳入了大渡口首批一级保护文物。为了让这座古宅“原汁原味”留在南海村,在大渡口文管所努力下,政府拨专款对荒废失修、渐渐倾颓的秦家院子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修缮从2018年9月10日开工,历时4个月完工,不仅为秦氏后人守住了家族的根脉,也为国家保存了一处重要的移民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