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人文渡口·乐亮江湾”这句城市宣传语,便不断出现在大渡口区的街头巷尾、大小活动中,并在市内外迅速传播开来。
加速推进钓鱼嘴音乐半岛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奔走全国,努力对接各类顶级的音乐事业、产业资源;持续举办研讨会、音乐节、音乐赛事等各类大型音乐主题活动……
不难看出,在肩负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及钓鱼嘴音乐半岛建设任务的同时,大渡口区也想紧紧抓住“音乐”这个机会,驱动自身的转型发展,努力促成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弯道超车。
众所周知,音乐产业的发展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大渡口区要垒筑“音乐”高地,其底气何在?
侯宝林、田汉、唐国强等大腕都来过钢花影剧院
1957年,钢花影剧院动工开建,3年时间建成投用。钢花影剧院的建设过程,也堪称一段“传奇”。
钢花影剧院的设计者是重钢员工的家属,当时他正在参与山城电影院的设计修建,在重钢厂领导的请求下,他模仿山城电影院的图纸,稍作修改,画成了12张钢花影剧院的设计手稿。
钢花影剧院的修建者全是重钢职工。当年,工人们利用业余时间,从附近河滩上挑着河沙、砖头,一点点运到这里,凭借东拼西凑的经验和技术,比照着设计手稿,修建起了名噪一时的影剧院。完工的钢花影剧院,比山城电影院多了一个功能,它不仅能放电影,还能承接各种演出。
因此,在上个世纪,钢花影剧院的舞台上,可谓是大腕云集。严良坤、刘诗昆、盛中国、侯宝林、郭兰英、姜文、唐国强、张艺谋、巩利、刘晓庆等都曾在这里登过台。国歌词作者田汉在钢花影剧院留下墨宝“淡云微雨访重钢,钢水奔流赛两江。憾不钢花歌舞夜,高楼同听巧姑娘”。
音乐剧《大义渡口》背后的历史
大渡口区原创民族音乐剧《大义渡口》于5月19日在大渡口区钢花影剧院首演,5月26日在重庆大剧院演出也取得圆满成功。而这台音乐剧所传唱的,正是大渡口传承百年的义渡精神。
《巴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马王乡士绅自发捐出一片田地,用每年的收租所得作为义渡的运转经费,雇佣船夫,购买一大一小两艘客船,免费渡人过江。
这里便是后来的马桑溪渡口。受此义举的感染,乡民们又自发筹资,在渡口修建了凉亭、石凳,方便过客等待、休息。“义渡”从此名声远播。后因该处江宽水缓,过江人众,渡口规模为沿江数十里之首,人们又将这里唤作“大渡口”。如今,刊刻在义渡公园一块自然山石上的“古道热肠”4个大字,阐释了义渡的精神内涵。
“石工号子”从工地走上舞台
大渡口跳磴镇多山地,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多以采石为生。过去,石工们在工地劳动时,为了提气运气、减缓疲芳、协调动作,便创作了各式各样的“石工号子”,唱词朴实、风趣、内容丰富、地域特色强。
后来,机械化作业的普及,打石匠这个职业逐渐消失了,但“石工号子”这种原生态音乐却保留了下来。
2010年9月,跳磴“石工号子”被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渡口区文化馆通过艺术化创作,将“石工号子”搬上了舞台,2013年,在中国第十届艺术节上,以跳磴“石工号子”为原型创作的表演唱《跳磴石工号子》一举拿下了国内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的“群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