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部门街镇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渝快办 政民互动 招商引资 魅力大渡口 数据发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大渡口动态

老工业基地书写新答卷

日期: 2021-08-08

8月7日,区委书记王俊在《瞭望》发表署名文章《老工业基地书写新答卷》,该文围绕我区探索都市老工业区转型发展新路,推动“南部人文之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今日,本报予以全文转载。

  重庆市大渡口区因渡口得名、因重钢设区,历史文化悠久、工业文明厚重、自然人文秀美。近年来,大渡口区抓住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试点区契机,努力克服重钢环保搬迁带来的影响,破立并举,围绕新动能培育和城市更新改造,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从“一钢独大”向“多业共兴”转变,从“灰头土脸”向“推窗见绿”蝶变,曾经的“灰色钢城”变身“绿色产城”,谱写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探索出一条都市老工业区转型发展新路。

  打破惯性思维

  找准发展新思路

  大渡口区的发展与重钢紧密相连。1938年3月,为保存民族工业,汉阳铁厂迁入重庆大渡口。1965年,大渡口为服务重钢正式设区,形成以钢铁、冶金、建材、机械为主导的重工业体系。顶峰时期,区内工业企业达1300多家、工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贡献全区90%的财政收入,辖区税收占重庆市比重近6%。

  2007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对重钢集团启动环保搬迁,2011年完成重钢搬迁。重钢环保搬迁后,大渡口区支柱产业缺失、基础设施滞后、治污任务繁重,经济指标主城区垫底,每年全市考核排名靠后,一时陷入发展困境。

  大渡口区到底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成为这个老工业区的大难题。“不能再走高耗能、重污染、低附加值的老路”成为全区干部群众的共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渡口全区上下把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推动转型的根本方法,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转型的根本路径,摆脱在钢铁产业中打转转的惯性思维,继承发扬钢城人民不怕吃苦、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充分利用重钢搬迁带来的空间效应,跳出钢铁谋划产业,依托山水建设城市,确定“高质量产业之区、高品质宜居之城”发展目标,重点培育大数据智能化、生态环保、大健康生物医药、文化休闲旅游等四大支柱产业,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公共配套、生态环境、城市文化等四大品质工程。

  破除路径依赖

  重构产业新支柱

  综合分析重钢搬迁后区内工业基础尚在、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滨江区域土地成片尚未开发、城市文化底蕴厚重等区情实际,契合高质量发展大势,结合重庆全市产业发展方向,大渡口区瞄准产业前沿,摆脱重工业城区之重,依托工业基础,植入新兴产业,把产业劣势变成发展优势,把产业空白变成发展空间,推动存量变增量、增量变存量,逐步实现了产业由重向轻、由轻向好转变。大数据智能化产业聚焦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数字内容;生态环保聚焦固废处理、环保消费品、环保综合服务业;大健康生物医药聚焦体外诊断、特色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文化休闲旅游聚焦音乐、工业文创、体育等发展方向。

目前全区拥有大数据智能化企业180家,生态环保企业126家,大健康企业115家,文化旅游企业900家,“四大支柱产业”年均保持10%以上增长。“十三五”时期,大渡口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工业总产值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企业产值、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33.4%、52.5%,成功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环保产业发展重庆基地、国家基因检测应用示范中心,已经实现再造一个重钢的目标,被国家发改委评为2020年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成效明显地市(区)。

抢抓战略新机遇

  塑造城市新形象

  长期以来,外界对大渡口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座钢城、一个工矿区。头脑中的形象是钢铁和烟囱,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空气质量连续多年排在中心城区末尾。加上人口少、消费弱,虽在主城却被称为郊区。

  如何扭转外界的印象,破除市民对大渡口的“陈见”?大渡口坚持缺什么补什么,既要“面子”更要“里子”,推动城市留白、增绿、增添公共设施,不断强化“宜居宜业宜游宜乐”属性。大渡口把生态治理作为第一件大事,深入开展“五大环保行动”,关停沿江餐饮船、砂石场、货运码头,改扩建污水处理厂2座,大力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新建改建城市公园35个,城市绿化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率突破46%,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空气质量也迈入主城区前列,公园城市已经成为大渡口的新名片。

  针对老旧社区多、居住条件较差、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大渡口区以重钢家属区为重点,大力实施拆危、修旧、补配套工程,完成城镇C、D级危房避险搬迁近2000户,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35万户。针对老旧社区商业、文化、教育、养老等公共设施欠缺等问题,每年安排一批重点民生实事,逐年消化历史欠账,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有效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难题,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为打破交通制约瓶颈,大渡口区制定出“七纵七横”交通规划,外拓通道,内建路网,形成了主城都市区内30分钟全部通达的交通构架。交通一变天地宽,加之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有力带动了产业项目聚集、人口人才流动、商贸文旅发展,也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城乡融合。重庆工业博物馆、义渡古镇、金鳌田园等一批旅游景点已成为重庆主城都市区旅游热地,大渡口也正在成为重庆市民周末“两日游”的目的地。

  十年转型发展。今天的大渡口,已摆脱区位束缚,抢抓战略新机遇,再次迎来蝶变。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为重庆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大渡口区处于重庆南部人文之城重点区域,市委市政府在此布局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宝武钢铁西南总部、重庆工业博物馆等项目落地原重钢区域,即将启动钓鱼嘴音乐半岛建设长江音乐厅、长江音乐学院等重大功能设施。同时,以羽毛球、乒乓球、网球为主的重庆(国际)小球赛事中心重大功能项目也落户大渡口区。大渡口区在都市区中心区的功能定位再次提升,发展环境、发展基础再次发生质的飞跃。

  目前,大渡口区正聚焦长江文化艺术湾区、伏牛溪体育文化片区、金鳌山文化片区,按照“三区多点”的布局思路,积极推动“南部人文之城”建设,努力让“人文渡口、乐亮江湾”成为展示重庆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一张新名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