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动态 > 详情 关闭
大渡口区重塑教育生态进行时
发布时间:2021-12-02

    “作文、奥数、英语、画画、京剧……之前我在校外培训机构一共给孩子报了7个班。‘双减’以后,有些机构关了,有些课停了,现在只有2个兴趣班还在继续上,主要是孩子自己喜欢。” 1125日,在大渡口育才小学(双山校区)门口接孩子的陈女士告诉记者。

7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双减”政策在教育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得到积极贯彻落实。那么,我区中小学“双减”工作都做出了哪些调整?取得了哪些成效?我们一起来看看。

区教委

教学重改革 教培严管理

要确保“双减”政策能落实落地,需要从加快教育系统内部的改革创新和加强对社会上教培机构的整改与审批两方面并线推进。

在“双减”政策推行初期,家长最为关心的就是孩子“所学到的知识是否会减少?”“学习能力是否会减弱?”“是否会失去竞争力?”等问题。

区教委领导表示:“家长的疑虑正是我们努力要改变和努力的方向。目前全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尽快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吃饱’‘吃好’,让家长放心,让学生学有所成,让学校真正发挥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为此,区教委积极推进,要求各中小学校树立整体教学意识,集中区域核心研究团队和学科管理者团队,一方面针对学科前沿问题、统编教材使用以及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鼓励学校创新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率和覆盖面。

对内提质,对外也不能放松。针对社会上的现有教培机构,区教委正在积极开展考核审批,支持部分教培机构转型,开展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等,同时鼓励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为体育、艺术及综合实践活动等非学科类机构。“学校还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聘请教培机构的老师辅助学校进行课后教育,既能缓解学校老师的工作压力,也能进一步丰富课后教育的学科范围。”

区教委领导表示:“大部分家长对于‘双减’政策都予以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这也让我们更有信心坚持做好‘双减’政策的落实落地工作。”

学校

减的是负担 提的是质量

对于学校而言,“双减”政策不能一味地做“减法”,还要善于做“加法”。当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负担减下去了,学校教育应该在哪些地方补上去、加上去,这考验着教育工作者的智慧。

大渡口育才小学五年级的黄菡蕊(化名)就很喜欢这样的“加减法”,她说:“我以前不爱写作业,现在的作业让我们尝试很多有趣的实践,设计邮票、观察花草动物、拍小视频……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为了能让学生们学习更有效更快乐,彻底摆脱“海量”作业和补习班负担,学校在作业和课程设计中,涌现出一大批新举措、新典型、新经验。

大渡口区育才小学双山校区在批改作业这一环节上十分用心。老师批改作业时不能只打对错,要让学生改错后再二次复批并标注理由,让学生不仅知道答案,还知道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该校教导处副主任胡伶俐说:“在遵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我们的作业批改采用自评、互评和老师批改相结合的方式,尤其是学生的习作评改。通过不同视角的评判,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和巩固知识点,真正把提质减量的‘加减法’落实到位。”

重庆37中则增设“学生、家长举手制”,每天将各个科目的作业汇总公示,如果多数学生觉得作业太多难以完成,班主任就会重新调整;当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遇到困难,家长也能直接向老师反馈,再针对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帮助,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吸收所学的知识。

除了灵活的作业设计,重庆37中还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副校长孙皖蓉介绍道:“我们不仅将劳动课加入正式课时,依托课后服务和社团活动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知识,还开设烹饪、收纳等课程与家庭联动,实现家校共育,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双减’政策推行以来,老师们‘以父母之心为人师’,为给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全情付出。”孙皖蓉说。

家庭  

孩子更快乐 家长也舒心

“原来我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写作业。现在不一样了,作业在学校就能写完,回家可以跳舞、拼乐高、打篮球……我有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了!”单晓翔(化名)是大渡口育才小学(双山校区)三年级的学生,“双减”政策推行以前,单晓翔每个周末都要去校外的培训班学习奥数、作文、少儿英语等好几个兴趣班。不到十岁的小朋友,不仅周末不能睡懒觉,就连平时也要做学校和校外辅导班的作业到很晚,睡眠不足,小小的身体长期“超载”。

单妈妈对记者说出了当时“鸡娃”的无奈:“我也不想让孩子那么累,可他的同学都在补习,作为家长也只能狠心逼他多学一些,让孩子不要输给别人太多。”

在“双减”政策之前,放学时间早,在校时间短,家长忙于工作难以顾及,把孩子送进校外培训机构补习看似减轻了家庭教育的负担,实则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压力和学习焦虑,由此造成市场力量深度介入学校教育,让原本属于学校的教育责任被市场攫取,引发教培机构的无序竞争,导致学校的教育主体性和教育权威性受到影响,也给家长、学生造成经济和精神双重负担。

如今,“双减”政策将教育时间和教育空间重新交还给学校,多家教培机构纷纷宣布结束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培训服务,学校也开始调整教学方式,构建更多元化更具品质的课程体系,简化或不提倡书面作业等,让学生和家长不再被海量作业和课程所束缚,拥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来进行亲子交流和参与社会活动。

对于这些改变,单妈妈还留有一些担忧,她觉得“减少了作业的训练和校外培训的补充,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学习松懈,未来无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但更多的家长则对“双减”政策持乐观和支持的积极态度。

市民陈女士说:“自从‘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孩子的作业大多在学校完成,每周都有‘无作业日’,周末也不用再像‘赶场’一样全天辗转在各种课外培训班里。在多出来的这些空余时间里,我会让小孩多看一些课外书,去户外做运动,孩子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变得开朗快乐多了。亲子交流多了,孩子跟我们的关系也更亲密,最近还会主动帮忙做家务。”

作业和培训,不该是孩子生活的全部,他们的童年应该是自由自在去接触生活,去探索未知,去享受运动……正因如此,带给家长放心,还给孩子自在的“双减”政策,才会如此值得我们期待。(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