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加强历史地名保护,弘扬传统地名文化,根据《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地名文化遗产鉴定》和《重庆市地名管理条例》《重庆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等有关要求,依据地名的历史性、知名度、文化内涵、文化独特性及传承价值等方面,通过镇街筛选申报、部门审核、专家评定,确定大渡口区第二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2条,现予以公布。
(一)猫儿峡
猫儿峡古称大茅峡、峰穷峡,与铜锣峡、明月峡并称为重庆长江小三峡,也称“巴渝小三峡”,是大渡口区文献记载较早的著名自然景观之一,《清一统志·重庆府》 引《元统志》:“栖真洞在巴县西八十里大茅峡内。相传昔茅君升仙于此,故名其峡曰大茅,洞曰栖真。大茅峡系长江切割观音山而造成的峡谷,江流湍急,有石如猫捕鼠状,故名猫儿峡。猫儿峡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境内,自古即为巴渝名胜,地处大渡口区跳磴镇和江津、九龙坡三区交界,旧时是巴县连通江津的重要交通关隘。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路过大渡口时曾作诗歌《猫儿峡》:“山容留禹凿,峡意仿夔门……”石壁高耸入天,犹如半个夔门,让他感叹这仿佛是大禹留下的鬼斧之作。附近文物古迹有栖真洞(兵工署第二十一兵工厂工具车间防空洞)、猫儿峡摩崖题刻、成渝铁路王爷庙和蜂窝子隧道、煤窑桥等。栖真洞是猫儿峡一处大型石灰石溶洞,是重庆主城区最古老的溶洞之一。据传,因东汉道教茅山派的祖师大茅君茅盈在此修道成仙,得名“栖真洞”。猫儿峡长江北岸峡口岸上有一座王爷庙,庙中供奉镇江王爷,舟楫往来,必进庙祈祷而后行,以求庇佑。据传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苏轼、苏辙随父苏洵自四川眉山顺江去汴京途中,于此停舟上岸祭拜时手书“岷江一束”四字,被王爷庙的僧人刻于崖壁之上。该山因川江横切近南北走向的中梁山线形背斜山脉,形成长3.5公里的峡谷。谷底宽250~500米,临江山顶海拔250~450米。在沿江一带背斜山地不对称,东翼陡,岩层倾角60~80°;西翼较缓,岩层倾角45°。背斜山的核部出露三叠纪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发育,溶蚀洞穴很多。还有小型溶蚀洼地,与两翼山地相比地面稍低。背斜山两翼部位主要由侏罗纪砂岩组成,岩性稍硬,相对山地核部地面高起,形成“一山二脊”鞍状山岭。
(二)马王场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马王场属重庆巴县智里二甲辖地,形成集市,相传为马、王二姓捐资修建,故名马王场。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巴县马王乡,因场设乡级行政区,乡公所驻文昌宫。1952年,巴县马王乡划入重庆市第四区。1965年划入重庆市大渡口工业区至今。2009年马王场老街改造拆除。马王场老街长约300米,宽3米,石板路面,根据出土的清嘉庆二年(1797年)盐运使司奉督宪校准铁权铭文可知,马王场依山傍江,历史悠久,位于古道,远近闻名,是商贾云集的物资集散地。文物古迹有马王场遗址、马王场老街,至今沿用“马王”二字的地名有马王小学、马王村、马王社区、马王场轨道交通站、马王综合市场等。马王场遗址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和九龙坡区桃花溪流域,为旧石器时代遗址,1987年为配合桃花溪动物园地段整治工程由重庆市博物馆组织开展第一次考古发掘,随后进行地层剖面调查,确定为旧石器遗址,该遗址从上到下可分为六层。遗址采集石器共69件,其中48件采自地层,余21件原整治河床工程中发现,无地层承载。出土石制品有锤击石核、刮削器、砍砸器等。石制品粗大、加工粗糙,其打击方法为锤击为主,偶用碰撞法和砸击法。根据其石制品及地层分析,该遗址时代当在旧石器时代偏晚段。2009年12月,马王场遗址被重庆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挖掘、保护与传承,为了解主城远古原始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为主城及重庆地区早期文化的发展序列提供了基础实物资料,对认识主城远古地理环境,人口社会组成和规模,经济形式都极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