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104009286164T/2018-00552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体裁分类 ] | 统计分析 |
[ 发布机构 ] | 大渡口区人民政府 | ||
[ 成文日期 ] | 2018-06-20 | [ 发布日期 ] | 2018-06-20 |
[ 索引号 ] | 11500104009286164T/2018-00552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体裁分类 ] | 统计分析 |
[ 发布机构 ] | 大渡口区人民政府 |
[ 发布日期 ] | 2018-06-20 |
[ 成文日期 ] | 2018-06-20 |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较好 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日前,我局向相关部门、企业对全区生态环保工作进行了一次快速专项调查。全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的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断推进“碧水、蓝天、绿地、田园、宁静”五大环保行动,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向前,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推进生态环保工作举措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公共宣传
建立健全环保问题区级领导负责制,层层压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注重规划引领,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落实“多规合一”要求,把专项规划的内容和项目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系列规划相结合。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出台了《大渡口区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大渡口委办发〔2016〕28号),明确了全区各级各部门环境保护职责。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出台了《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区级相关部门之间签订了联防联控协议,与巴南区、九龙坡区、江津区建立了跨区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载体,开展生态环保工作宣传。在社区梦想课堂开设环保专题课程;在《人民日报》头版和《重庆日报》《重庆晨报》等市级媒体对全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报道;利用大渡口网、“义渡热爱”APP、“大渡口发布”微博微信、大渡口手机报等新媒体发布环保相关文章。
(二)推进“五大行动”,强化执法监管
大力推进“碧水、蓝天、绿地、田园、宁静”五大行动。全面落实“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工作要求,以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扬尘污染及机动车尾气控制为重点,以次级河流和湖库水质监管为主线,以落实“河长制”工作为抓手。启动了全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和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认真执行危险废物管理规定,督促全区工业企业和医疗机构规范了危险废物转移手续。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抓好打击非法捕捞、非法挖砂、临近区涉渔工程监管和珍稀特有鱼类救护等工作。强化全区绿地建设,实施西城大道、内环沿线等重要节点绿化景观工程,严守中梁山、金鳌山等城市绿脉,严格管控“四山”地区项目建设,编制了《大渡口区绿色矿山建设规划》,推动建设绿色矿山。加强噪声污染整治。全面改善全区水环境、土壤环境及空气质量。
以长江、次级河流沿岸,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区域,以风险源和重点污染源企业为主要对象,认真落实环境监管“双随机”抽查方案,开展全区企业日常监管工作。强化部门联动的执法工作机制,出台了《大渡口区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渝公大文﹝2015﹞126号),加强了案件移送,对企业环保违法行为严管重罚。
(三)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强化用地管控。完成《大渡口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编制,落实生态保护红线9.46平方公里。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93.7公顷。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开发边界“三线”有机结合,完成了对《大渡口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转变粗放式发展方式。结合全国全市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更注重盘活现有资源,全区产业发发展进一步聚焦大数据智能化、生态环保、大健康生物医药、文化休闲旅游四大新兴产业。
二、取得的成效
(一)污染排放持续减少
全区管网总长达185.33km,大渡口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量358.6万吨,大九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量399万吨,完成大渡口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及提标改造工程,完成大九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小南海水泥厂和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脱硝设施改造。完成了老重钢片区葛老溪地块,重钢五、六厂和型钢厂2100余亩约27万立方米污染土壤的修复,完成7500余亩耕地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占全区耕地面积的50%。全区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企业数达176家,办理排污权交易的企业49家,取得排污权化学需氧量149吨,氨氮28吨,二氧化硫36吨,氮氧化物66吨。
(二)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巩固
2013年以来,完成了饮用水水源地标准化建设,完成了丰收坝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伏牛溪油库趸船码头搬迁。长江丰收坝断面水质保持Ⅲ类标准,丰收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完成了次级河流和湖库污水管网建设和改善工程,2017年累计清除垃圾近500吨,次级河流和湖库水质在消除黑臭的基础上保持稳定。辖区长江沿线无砂石加工厂及砂石堆场。
(三)全面改善空气质量
2013年以来共淘汰黄标车1614辆,查处黄标车闯禁93起,处罚冒黑烟违法案件4124件,处理冒装撒漏等违法车辆1683辆,完成机动车路检20029台,创建扬尘示范工地70个,完成餐饮油烟治理71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13年的215天上升到2017年的283天,空气中PM2.5浓度由2013年的6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7年的46微克/立方米。
(四)噪声污染治理成效明显
2013年以来,“蓝光·御江台”、“中交·香漫岭”等8个小区成功创建市级安静居住小区,完成了高明机配厂、通达电气仪表厂、重庆霖彬建材有限公司等11个工业噪声源关停,完成了车厘子酒店、长征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嘉威啤酒有限公司等5个噪声污染整治,噪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较好水平。2017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3.7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66.9分贝,噪声达标区面积36.59平方公里,覆盖率达100%。
(五)产业结构优化
生态环保技术专利数在全区专利总数中占比超过60%,天安总部基地全面建成、云谷二期主体完工,海康威视重庆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马桑溪古镇功能业态不断完善,“重庆艺度创微型企业亮园”开园运营,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成功落地。全区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从2013年的1.3:43.3:55.4优化为0.8:38.9:60.3。
三、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未能协调一致
一是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我区尚未完全走出重钢搬迁的阵痛期,中小型工业企业在第二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粗放型发展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亟需新兴产业支撑。全区土壤监测周期性长、时效性差,不适应地块整治出让的需求,给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带来一定影响。经济保持高质量增长所面临的环境压力依然巨大。二是环保工作基础相对薄弱。伴着建成区的不断扩张,城市环境问题越发突出。部分片区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历史遗留问题带来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薄弱以及环境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法制化差距逐渐显现,全社会对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品质提升的需求,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三是环保矛盾存在转移风险。全区部分体量较小、数量较大的传统制造业,在缺乏改造技术和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存在大量倒闭产生失业人口的风险,稍有处理不善,环境保护问题就可能转变为就业压力,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隐患。
(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一是生活污水管网建设相对滞后。部分污水管网建设年代久远,污水管网老化、破损、错接、漏接等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拓展区,由于受城市建设步伐的影响,雨污管网建设欠账较多,雨污混排情况突出,影响了片区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二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欠快。由于污水处理厂新建和扩建前期手续复杂,征地拆迁等筹备工作较为繁重,截至目前,建桥B、C组团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和大九排水公司二期扩建项目仍未建成。三是建设资金压力巨大。全区“十三五”期间将陆续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经济与绿色发展、环境质量改善、能力与社会行动体系建设工程共四大类工程,涉及落实资金189.4亿元,其中政府投资资金有22.6亿元,区级财政面临巨大压力。
(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工作有待加强
一是交通污染呈加重趋势。随着全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区建设开发进度的加快,众多建设项目集中上马,加之地处主城核心区和拓展区交界处,有两个高速路下道口,随着大型货车出入频次和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机动车尾气污染日益突出,短期内空气质量得到根本改善的难度较大。老重钢片区在重钢搬迁以后成为了大工地,载重车辆出入频繁,道路被反复碾压以致破损严重,虽经渝富集团多次修复但改善效果不明显,成为全区道路扬尘的主要来源之一。二是次级河流域治理问题较多。管网亟需升级和维护压力大。随着伏牛溪流域开发建设进度的加快,特别是公租房建设项目的建成投用,沿线截污干管管径已经渐渐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所带来的生活污水排放需求,管网污水收集量日趋饱和。城乡结合部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民居管网乱接、污水乱倒的习惯未得到纠正,生活污染源仍然是影响全区次级河流水质稳定的最重要因素。存在跨区域污染问题。跳磴河(大渡口段)处于跳磴河下游,上游为九龙坡区河段。跳磴河干流治理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上游来水水质依然不能稳定达标。三是污染监管压力大。作为老工业区,重钢集团8000亩滨江土地资源中污染土壤面积超过3000亩,面积大、污染物种类多,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监管压力巨大,土壤污染修复刻不容缓。由于主城区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不足,导致危险废物处置费用持续上涨,加之全区企业多属于中小型企业,企业危险废物产量小、布局散,单个企业危废处置成本偏高,收运不及时,危废长期暂存给监管工作带来压力。四是噪声投诉和油烟污染投诉量日益增多。城市用地紧张,商住无法完全分区,“楼上住人,楼底开店”的建设模式成为造成噪声、油烟等扰民问题的重要原因。目前控制“坝坝舞”“夜啤酒”、露天KTV等社会生活噪声的政策工具少、办法不多,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建议
一是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传统企业转型提质增效。对中西部老工业基地城市而言,在科技、人才等要素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人力资源成本、科技创新成本等相对较高。基于全国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人才、科技等创新要素竞争愈加激烈,中西部老工业基地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成本相对较高。建议加大对中西部老工业基地城市企业的减税和减费力度,进一步通过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企业转型提质增效,推动全区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进一步营造公平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建议对民间投资可以介入的领域和项目,创造更加公开公平的投资环境和投资空间,尤其是加快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加大对诚信企业支持力度,保护依法合规民企的正当利益,如在国有金融机构融资方面给予诚信企业宽松和低成本环境等。
三是加大市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快全区环保四大工程实施进度。全区“十三五”期间将陆续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经济与绿色发展、环境质量改善、能力与社会行动体系建设工程共四大类工程,区级财政面临巨大压力,建议市级加大对全区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在河道岸线资源占用补偿和有偿使用、主城区次级河流生态补偿试点、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基础设施PPP投资基金等方面给予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