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部门街镇
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渝快办 政民互动 招商引资 魅力大渡口 数据发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焦点图片

“智慧工地”让建筑管理“耳聪目明”

日期: 2019-12-05 来源:大渡口报

(记者 李润梅) “刷脸”进出建筑工地,实时监测噪声扬尘,塔吊、施工升降机装上“黑匣子”……建筑工地里所有核心要素均被“智慧工地”信息管理平台实时监控,所有不合规范的操作都将被“抓现行”,发出预警督促整改……这些,正成为我区一些建筑工地的常态。

今年来,我区将信息管理平台、智能技术、智能设备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中,以信息技术实时精确把控现场状况,让工地长出“眼睛”“耳朵”“鼻子”,“看”得见违章、“听”得见噪音、“嗅”得到隐患,构建起覆盖建设主管部门、企业、工程项目多级联动的“智慧工地”管理体系。

“黑科技”入驻建筑工地

“滴!”12月2日上午6时40分,重庆海康威视二期工程工地,工人陆续来到实名制员工通道前,佩戴好安全帽,“刷脸”进入工地。

记者在现场看到,实名制员工通道出入口设有闸机,上方装有一个电子屏,滚动显示进出场人员的姓名、进出时间、工人人数等信息。

“我们这里是‘智慧工地’,进出必须‘刷脸’,必须佩戴好安全帽。”门岗张家富称,出入口装有人脸识别系统,只有面部已录入系统的人才能进出工地,“没有佩戴安全帽或安全帽没戴正、没扣好,闸门是不会打开的。”

在工地大门不远处,装有一台扬尘噪音检测仪,正实时监测着PM2.5、风力、风速、温度、湿度、噪音等。在距这台环境监测仪数米之外,还有一台远程联动喷雾炮。

“一旦扬尘噪音超标,监测仪就会发出警报声。”一位工人指着喷雾炮说,“如果是扬尘超标,那台喷雾炮便会立即自动启动喷淋降尘。其实工地还有不少‘黑科技’,比如塔吊上的‘黑匣子’。”

据了解,对辖区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房屋建筑工程和造价2000万元以上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以及其它项目中的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我区正将其建设为包含具备实名制管理、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民工工资清欠管理等智慧元素的“智慧工地”。因此,人脸识别、红外线预警、“黑匣子”等高科技产品就进入了建筑工地。

在线监管让工地愈发“聪明”

那么,这些技术和设备是怎样让建筑工地变得“耳聪目明”呢?

日前,在海康威视二期工程监控室,一位工作人员正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查看各个作业区的实时情况。

他说:“通过‘人脸识别+视频监控’,可实时获取现场人员进出信息,在岗情况一目了然,‘智慧工地管理平台’还会自动统计分析现场工人数量、工种,从而实现劳务用工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塔吊装上‘黑匣子’后,工作起来更安全、更放心了。”从事塔吊行业5年的夏绍洪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塔吊操作主要靠肉眼判断及地面工作人员指挥,有时遇上对讲机信号不好,全靠经验进行判断。如今货物超重,或者高度、倾角、幅度、回转等发生异常时,“黑匣子”就会立即报警,同时自动中止塔吊危险作业。

当然,不止塔吊,工地的其它情况也会实时上传至“智慧工地”信息管理平台。比如,扬尘噪音监控系统监测的数据,亦实时上传至“智慧工地”信息管理平台,一旦有扬尘污染、噪音污染,就会发出警报。

建设主管部门、企业、项目部以及管理人员,可通过LED屏幕、电脑或手机APP,实时查看工地实时情况,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设备管理、文明施工等实施在线监管,实现从现场检查向远程监控延伸、人员实地监管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让工地变得愈发“聪明”起来。

今年将建41个“智慧工地”

区住房和城乡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智慧工地”建设主要包括:人员实名制管理、视频监控、扬尘噪声监测、施工升降机安全监控、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工程监理报告、工程质量验收管理、建材质量监管、工程质量检测监管、BIM施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等12项“智能化应用”。

今年我区计划建成“智慧工地”41家,目前已有海康威视二期工程、金家湾立交改造工程、佳兆业十期等23家通过验收。

据了解,我区一些“智慧工地”通过BIM技术应用,实现了施工现场的可视化决策、协同化建造和透明化管理,在项目管理、成本控制、进度、质量安全管控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金家湾立交改造工程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利用BIM技术,进行进度模拟、图纸会审、交通组织转换等,收到了不错效果。”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金家湾立交改造工程项目部技术员蒋雪平告诉记者,比如,针对该项目现状地下管线复杂的情况,BIM技术团队通过管线综合排布,生成综合管线深化图,提前解决新建管线与现状管线和结构碰撞、重叠等问题,确保管线安全;特别是在交通组织转换方面,以BIM模型为可视分析基础,对施工期交通组织进行可视化展示,确定交通组织转换方案,从而保证了施工对区域路网整体运行效率的影响达到最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